杭电新闻
GENERAL NEWS
11月22日,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实验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浙江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聚焦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设置了4场主旨报告、1场圆桌论坛和3场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上午的开幕式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董希望主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周青教授致辞。董希望社长介绍了此次“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专题征稿情况,并对各位专家学者支持本次征稿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周青副校长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此次专题征稿反响热烈,充分体现了社科学者对人工智能前沿方法的关注,此时举办“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恰逢其时,具有开拓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跨学科对话与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度应用。

上午主旨报告环节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淑春研究员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陕西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祁占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王国成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俞立平教授,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智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郭茂灿副教授分别做主旨报告。祁占勇教授以“赋权与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元方法论审思”为主题,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亟需构建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人机协同元方法论,通过明确人机分工、促进理论引导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研究在坚守人文关怀与价值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负责任的研究范式转型;王国成研究员以“数智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价值引领与双向对齐”为主题,提出“技术锚定—价值调适—制度创新”的人机协同路径,构建基于场景认知的技术适配机制,形成动态演化的人本价值共识的内生模式,创建数智认知体系;俞立平教授以“学术评价人工智能化的理论框架构建研究”为主题,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参与学术评价的方式以及学术评价对人工智能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术评价智能化的研究框架,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到多属性评价各环节,并分析了各环节中人工智能的作用机制;郭茂灿副教授以“LLM 生成硅基样本的偏差来自何处?——基于中国乡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为主题,提出反向提示校准、多模型稳健集成与关键变量先行对齐等路径,为生成式社会科学的可靠性评估与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实验性方法论。随后举办的圆桌论坛由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孙元教授主持,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元方法论、双向价值对齐、多维学术评价、人机协同实证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下午,研讨会围绕“AI方法创新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构”“跨学科融合、制度创新与智能治理”“智能生成、文化想象与人文阐释的新视界”等主题设立三个分论坛,21篇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师生的入选论文受邀在分论坛进行精彩分享,并由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点评。
此次研讨会以跨学科融合为纽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和范式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提出了方法论层面的新见解,也提出了研究实践新路径。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融合的理解与认识,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