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MEDIA NEWS
团队成员在做网络无障碍调研。
曾文瑞摄
几年来,团队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帮助特殊群体提升网络体验、改善生活的目标始终如一。目前,已开展90余次课程培训,指导培训视障人员1.6万余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46位视障测评员与76位视障讲师。
为了让公众、互联网企业更加关注网络无障碍,他们还与专业测评组织合作,用线上调查加线下走访的方式,依据大数据分析,发布网购、出行、社交等手机软件的无障碍榜单。
助力网络“无障碍建设”
团队最近完成的“购物软件视障人群适宜度测评榜单”,通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等途径公布。
团队现任队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柴兴旭介绍说,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中85%的视障者使用智能手机,并通过手机读屏软件的辅助,在网上平台有过购物经历。过去盲人想自己买东西需要步行,时间和安全成本都很高,用智能手机网购,可以让很多盲人便捷购物。“但是,即使是很多使用频繁的网购平台,在视障人群使用便利性上依然有很大改进空间。”柴兴旭说。
盲人网购时,一般要下载专门的读屏软件,用声音引导使用智能手机。但一些购物网站上不能正常使用读屏功能,有时盲人在手机上一划,读出的不是乱码就是按钮音。大多数网购平台更新升级与读屏软件开发不同步,导致购物平台“跑得太快”,没有兼顾读屏软件的适配性。
今年3月,他们就视障人群操作便捷性、消息提醒等方面对出行软件进行测评。盲人沈可说:“出行软件对盲人外出帮助不少,就像互联网上的拐杖,但有时会遇上软件里公交站名无法读出、一些功能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
唤起更多社会力量
让团队成员感到高兴的是,一系列网络平台无障碍榜单发布后,陆续收到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反馈和回应,有公司还邀请他们协作,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倒逼公司改善信息无障碍技术。
“我们一直致力为视障者群体创造多彩生活的可能性。”柴兴旭说,希望通过自己微薄之力,唤起更多社会力量和企业自觉,让信息无障碍更好得以体现。
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畴镛说:“互联网的普惠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忽略视障人群等特殊群体。”我国2008年修订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工信部2012年更新的《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等,对网络无障碍建设也有相关规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大为说:“推进信息无障碍,帮助残疾人借助互联网便利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是互联网建设的应有要求,因此,企业也要担负起自觉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责任。”(《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5日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