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MEDIA NEWS

2025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浙江教育报公众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范江涛老师——爱辩论一如爱生活
作者: 来源:学校新闻部1 时间:2018-04-25

       范江涛老师,南开大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专任教师。先后荣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学新秀奖”、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称号。所指导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辩论队,荣获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文明主题辩论赛亚军、2017年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辩论赛亚军等荣誉。

  Q:您认为支持辩论发展具体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而要想辩论这项活动获得各方的支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A:好处:让参与者学会思考,并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条件:首先应该扩大影响力,同时比赛应该走向规范化,例如比赛形成固定的比赛赛制和比赛时间。

  Q:对辩论活动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有什么看法?譬如整体趋势,形式变化,发展措施,未来辩论的主要特征等?

  A:形式变化:个人觉得,辩手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知识鸿沟会慢慢缩小。在这种情形下,方法和技巧(经验)会逐渐重要。至于未来的辩论,有可能实体辩论会减少;传统的4vs4,可能会出现3v3?

  Q:您认为当前学生在辩论训练或者比赛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

  A:团队&分工。辩论赛作为一项团队竞技,任何一个位置要做什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团队的需求,而不是个人是否出彩。所以每个辩位都有适合自己辩位的训练方式,不应该以一概全。比如二辩,需要在赛前把对手全部可能的论点、可能对你方论点和论据发动的进攻都做好准备。在具体的驳论中,优先拆解前提、底线,然后是主线和核心论据,拆完了再去拆论点。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辩风,可以气势逼人也可以温和睿智。但最基本的吐字清晰,自然自信是必须的。多准备问题,每当回答完对方任何问题之后马上抛问题给对方。问题不求能一题压死对方,目的是让比赛节奏能够掌握在己方的手中。

  Q:在您所接触的高校中,见过哪些辩论训练方式?其中哪些做法是您认为值得借鉴的?能说一下你们学校辩论队的训练方式?

  A:有在网上接触到类似“周一练驳辩走点准,周二练攻辩打脸胸…”、“训练对于比较性辩题的立论能力”、“以根需解损来化解辩题”的训练,但这种一般都在名队高手辩论圈里,对于大部分学校,比如我们学校校队基本都是“以赛代练”一周来准备一场比赛,大概至少会有五天时间,每天2-3场练习赛,最后一天交锋环节则会再次由师兄、陪练队反复练习。在准备过程中,立论可能会发生调整,那么比赛辩手也就需要被“强迫”在短时间内重新掌握、理解新的立论,尽快再做出一套东西。

  Q:当前许多公众号媒体如阿辩论、浙江辩论等都推出了积分榜,你认为积分榜的出现,背后有哪些原因,对我们的辩论活动会带来哪些影响?您是否会在意自己的学校在积分榜上的排名?

  A:更加功利化;不在意。

  Q:我们有个banpick赛制,能够让辩手自己选择,着重去训练某几个环节,您觉得对于新生来说,需不需要这样的训练方式?您认为这个赛制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A:这种赛制对于新生来说个人感觉未必是一个好事,且不说新生,很多打了两年辩论的辩手都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辩位,什么风格。Banpick赛制对于队员综合能力和场上反应要求比较高,如果对面ban了己方的优势,也需要有能拿出手的东西,作为新生在传统赛制下应变能力都比较差,在这种赛制里可能会摸不着头脑。

  Q:您觉得一所学校取得比较辉煌的辩论战绩,有几哪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一、学校的态度影响:学校是否重视辩论比赛,能否支持校队的发展比赛需要的资金场地等等。二、队员本身的热情:遇到一些对辩论有非常执着热爱的队员也很重要,喜欢投入才觉得是享受。三、所处的辩论大环境:如果辩论大环境氛围很好,对于高校的队伍比赛训练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Q: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辩手,辩龄很长,热情也高,却无奈地发现自己辩论水平提升缓慢,这样的人您觉得还适合打辩论吗?

  A:为什么不适合?群众基础很重要。

  Q:对辩手多读书、辩手读好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A:广积粮,缓称王。广泛涉猎。内功深厚大于外功的花拳绣腿。

  Q:在辩论的具体战术技巧上,能不能做一些分享?比如您认为哪些环节难度系数比较高,你采取什么策略或什么样的技巧?

  A:逻辑链条有时比较长,有时候就会碰到一种情况,对方辩友没有听懂或者装作没听懂。这个时候,往往会花费过多的时间用于解释。而在对方装作不懂的时候甚至会不小心打乱己方论证的节奏。所以面对这种情况

  ①拆分论点:缩短逻辑线如“不应该允许营救式刑求”无效(把营救式刑求的效果很烂拆分成两个层面来讲:没有正面作用+效果适得其反,然后加上它的有违道德)→得不偿失

  ②质询提问方式:长链条不能一点点问,而是把逻辑推演的链条当初问题的前提,最后的问题以封闭式问题去问出结论,指向己方(例如:对方辩友,既然营救式刑求没有用,甚至还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情况下,您方认为他是不是还要允许)

  Q:您认为您评判一场比赛胜负的标准是什么?评判中会更加重视什么?针对当前不同评委口味的差别,辩手们应当如何应对?

  A:标准:自圆其说

  重视:逻辑性

  辩手做好自己

  竞赛辩论分享了正式辩论的一项重要特征一一以中立的第三方为说服对象。判决系统依论点裁定双方高下。评判人员将根据双方的论证交锋过程与说服力来判定胜负谁属。在排除个人对辩题原有的知识与立场后,评判人员将决定:正方是否能说服自己相信辩题成立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获胜的就是正方。相反的,如果在反方的阻挠下,正方无法使自己相信辩题成立,胜利就应该属于反方。评分系统依发言表现评估辩手优劣,主办单位会在每场辩论赛开始前,将明定“评分项目”与“项目配分”的评分单(ballot)交给评判人员。在比赛过程中,评判人员将依据评分单中的指标与配分来评估选手表现,并给予适当分数。不同比赛的评判依据不同,评为的注重点也会不同。无论如何评判人员都应当做到公平、中立、敬业、独立与专精。而辩手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为比赛做最大的努力,但不应该可以迎合评委偏好,为了赢比赛而比赛。

  Q:如果一场比赛辩手传递的信息违背了您的价值观,您会将这个作为评判原因之一吗?如果得到很好地论证,会怎么评判?

  A:自圆其说。当然评委也不可能做到绝对中立,尽量避免。

  作为评委在评判一场比赛的时候会尽可能的排除自己对辩题原有的知识和立场,辩论本就是有辩才有意思,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一种思想,如果能自圆其说当然是很好的。

  Q:如果一方技巧运用很好,但是内容并不充实,而另一方内容很扎实,但是场面不太好看,您会更加倾向于判哪方胜?

  A:后者。内功>招式

  我会更加倾向于内容,技巧的运用只能说辩手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辩论的真谛在于通过思辨传达的内容。

  Q:有些团队个人能力很强,有些队伍则比较平均,所以部分老师会记自由辩说话次数,您会把团体中个人能力的差距作为评判原因之一吗?

  A:不太会,但是如果遇到一带三的情况,自由辩全靠一个人,会给我感觉不太好,可能会稍微有点影响。

  Q:有没有什么评比赛中的偏好?比如涉及自己专业方向的论据就会要求比较严格?

  A:是的。论据必须确保无常识性错误。

  Q:对于优势持方和劣势持方,评判过程中会不会有不同的要求?

  A:相对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劣势方讲出了很新颖深刻的道理反而会比较加分。

  Q:在辩论方面,带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A:辩手学会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Q:有没有哪句话/哪段话,让您觉得是对辩论最好的总结?

  A:“辩”是言词之争;我更希望是“辨”,让辩手去思考、去接受。2018年4月24日浙江教育报公众号浙江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