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MEDIA NEWS

2025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托起百万学子的大学
作者: 来源:未知 时间:2004-06-12
《浙江日报》撰稿星灿家淮 2004-4-2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训》 序曲以海洋般的胸怀 历史有时与传说惊人地相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华民族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经济濒于崩溃,人才链断裂的关键时刻,历史作出了庄严的选择。代表着公平、公正观念的统一考试制度站上历史舞台,担当起炼人才之石补国家之天的重任。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1982年,京、津、沪、辽三市一省率先进行高教自考试点。1984年2月,高教自考这一人类教育史上的全新制度,在文物之邦浙江省隆重登陆。 当年9月,2.88万名浙江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从工厂,从学校,从机关,从田间,从军营,走向各市、县自考办,登记注册,成为浙江省首批自考大学生。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翁,有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少,有衣服上沾着泥土气息的农民,有脸膛被钢火烤红的工人,有意气风发的机关干部,有授业解惑的教师,有南疆归来的戎马英雄。 钱江涌动自考潮,越地重闻读书声。从碧波万顷千帆发的东海之滨,到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钱江两岸,从万紫千红的括苍山麓,到一马平川的杭嘉湖平原,古越大地荡漾着浓郁的读书求知气氛。 倏忽20年过去。20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自考由一棵柔嫩的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20年,浙江自考由单一的专科层次、文理科类,一枝独秀的学历教育,发展为纵贯本科、专科、中专三大层次,横跨文史、政法、财经、理工、农医、教育等九大科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驾齐驱、城市自考与农村自考交相辉映、国家考试与学校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沟通衔接的宏大的开放教育体系。20年间,累计有700多万人次叩访过自考学历教育的大门,拥有在籍生80多万人,26.6万人获得大中专毕业证书;90多万人次参加非学历证书考试,40余万人获得各类证书。 39所普通高校、34所民办学校、93个社会力量办学机构、240多所中等学校、1100多个乡镇自考工作站(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个业务厅局,数以万计的教师、工作人员共同承担起这所高度社会化的开放大学的教学与考试任务,辛勤耕耘在自考这片沃土上。 20年筚路蓝缕,是一部浙江自考人锐意开拓、奋发进取的创新史。 浙江是全国农村自考事业的一面旗帜,从实践中创造出的鲜活经验开辟了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重要渠道,并被教育部和全国自考委提炼为政策在全国实施。 浙江是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先驱,1984年研制开发的自考计算机考籍管理系统由教育部自考办在全国推广使用。20年来,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旋律时时回响在浙江自考的殿堂。 浙江是全国最早致力于强化自考教育过程的省份,高扬素质教育大旗,实施课程学习包工程,建立贯通城乡、遍布全省的助学机构网络,采用先进的互联网远程教学手段,为自考生构建起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浙江自考发展具有一流的政策环境,省政府出台的自考与普通高校学生“一视同仁、自主择业、户口随迁”的就业落户政策在全国独拔先筹,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先进理念。 浙江是全国率先尝试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衔接试点的省份,立足于大教育观念,以构架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主旨,以施行完全学分制为重点的不同高等教育间沟通、衔接使学生的成才过程更快更好。 浙江在非学历教育考试与学历教育考试比翼齐飞的省份中处于前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已成为知名品牌,剑桥少儿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在我省的基础教育中产生了良性互动效应,与行业部门合作开发多种证书培训考试项目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年,浙江自考实现了功能的升华和涅槃。在炼石补天、填补人才断层的同时,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大众教育、开放教育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自考制度得到了成功的演绎,在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自考正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著名教育家、联合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承绪先生盛赞浙江自考是“浙江高教的新亮点,与普通高教和成人高教同样成为浙江高教的重要支柱和高教为民的康庄大道”,是“高教名贵品牌”。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则认为浙江自考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前驱”。 自考的一大特征是权威的国家考试和各种教育形式的衔接。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提供丰富的教育机会,这是自考的真谛所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她以海洋一般的胸怀,容纳各种教育形式,拥抱来自千家万户的求学求知求真的人们,从而成为托起百万学子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上篇质量工程树品牌 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自考是最开放的。开放的教育呼唤自律意识,呼唤严密的质量保证机制。质量成为浙江自考人二十年忠贞不渝的信念。 国家考试:从经验型走向科学、规范、现代化 作为国家考试,自考质量体系的第一要义是标准的科学制订和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编订和试题的命制成为关键环节。 在考试大纲草拟和试题命制的场所,活跃着教授、博导和骨干教师的身影。 20年间,浙江自考人完成了从经验命题向科学命题的转换。命题前进行全员培训,精心设计多维细目表,准确把握考试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高校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考试、测量理论的结合,为高质量的试题奠定了基础。 制规矩以成方圆,制度化管理为自考质量管理奠定基石。20年间,以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为基础,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 教考分离是自考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自考自律机制的集中体现。教考分离为自考生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为自考文凭的高含金量确立了前提。 与制度化管理相呼应,管理手段现代化大大提升管理的技术含量,使管理向高效、高质、高层次迈进。 至2003年,浙江自考从课程编排、教媒供应、命题管理到报名注册、考场安排、考籍管理、毕业审核,全部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彻底告别了传统考试的手工管理模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自考办的全程联网和办公自动化。 考风是考试的灵魂。考风考纪建设成了浙江自考工作中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的永恒主题,成了贯穿20年历史的一条红线。在考风考纪建设上,浙江自考人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堤防。规章建设周全严密,考风考纪教育细致入微,巡视与蹲点配套,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结合,考生犯规舞弊严肃处理,考点管理不力黄牌警告,限期整改。铁腕治风,风清月明。 2001年,浙江自考人推出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教育行政部门、自考机构、考点学校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军令如山,一诺千金。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一年一度的犯规舞弊率内部公布榜上,浙江一直居于全国最低水平。 在2003年,教育部自考办组织考风考纪和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全面质量评审,浙江以良好的考风考纪和井然有序的考试管理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成绩居被评省第一。 素质教育:从“一本一纲”到“一包两网” 如果把自考比作一驾马车,那么考试和教育就是它的两只轮子。1984年自考制度在浙江实施伊始,围绕着国家考试的社会助学辅导活动就随之拉开序幕。杭州、宁波等地参加辅导的自考生数以千计,一时蔚为壮观。 但是,有三道难题成为自考挥之不去的心结:一纲一本,学习媒体单一,难以及时供应;助学单位的辅导只能惠及少数人;实践环节的教学、训练一直是自考的软肋。实施一包两网和实践能力培养两大工程,破解三道难题由此成为浙江自考后10年的重要主题。 课程学习包研制和教学媒体供应办法改革终结“一纲一本”和“买书难”历史。 1997年4月,浙江自考人从英国开放大学以专业为单位的学习包获得了灵感,启动学习包工程。一年后,中国自考系统第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课程为单位的学习包在浙江诞生,自考一纲一本、学习媒体单一的历史在浙江就此改写。 1999年教育部自考办在浙江建立全国首个自考学习媒体建设实验区。2001年开始,浙江自考系统推出学习媒体供应办法改革,使全体自考生能在考前五个月得到正版学习材料,实现了从"买书难"到"学者有其书"的历史性转变。 助学机构网建设联通城乡,在全省形成了从高校到自考学院、助学中心和其他助学学校,直至乡镇自考生学习活动室的上下贯通、互相呼应的网络,面向全体自考生实施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助学辅导。 计算机远程助学网建设占领教育手段现代化制高点。1998年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浙江自考网》诞生,搭建起各级自考机构、主考学校、助学学校和广大自考生交流、沟通、切磋的平台。2000年,多媒体课件研制作为浙江自考"十五"规划课题紧锣密鼓地动作起来,2002年,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为突破的网上课程答疑正式启动。至2003年底,全省自考开设的716门课程中,75门完成多媒体课件研制,上网面世,646门开展了网上答疑。16所高校的500多名教师在线与自考生双向交流、释疑解惑,实现了自考教学方式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一包两网,土洋并举,营造了没有围墙大学的浓浓校园文化氛围,使自考学习支持体系的构建面向全体自考生,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践能力培养则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1991年11月,浙江省实施自考制度以来首个《实践性环节考核试行办法》出台。五年后,"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自考生实践能力"被确立为浙江自考"九五"规划课题。助学学校纷纷以素质教育为旨归,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2001年,在企事业单位建立自考实践培训基地列入浙江自考发展的重要议程。 2002年,浙江对自考生实行实践环节全员培训辅导。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主考学校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精心组织实践环节培训和考核。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实验室对自考生全程开放。 下篇改革创新促发展 在浙江自考20年的历程中,改革创新是不变主题和华彩乐章。 向农村延伸:希望田野上的希望事业 农村,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开辟自考通向农村的道路上,浙江省勇敢地站到了全国的前列。 1991年底,浙江自考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历时一年的调研。希望的田野上留下了一串串勘探者踏实的脚印。1993年10月,金风送爽的滨海城市象山迎来了省教委、省自考委召开的全省自考社会助学工作会议。会议把自考向农村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议题讨论研究,吹响了自考向农村发展的号角。 在推进自考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浙江自考人铸就了浙江自考精神。 这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浙江自考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农村自考事业上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在众多省市努力探索农村自考发展途径,把注意力集中在“农”字号专业开设上时,浙江自考人发现了农村自考难的症结所在,找到了“基地建设”这一突破口。“重点突破、综合试验、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提高”,“依托成教,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开拓、创新的光芒。 这是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农村自考是自考的棘手难题,浙江自考人在全国率先啃起这块硬骨头。在初见成效时,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不断开掘,不断深化。八五的基地营建、九五的区域开考、十五的学习活动室建设,持续不断的努力在农村形成了“以宣传动员学习、以专业吸引学习、以助学帮助学习、以政策鼓励学习、以基地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格局。 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既立足现实,又崇尚科学的精神。1996年,《农村自考发展研究》立项为全国教育考试、浙江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5年后,由全国自考委组织的鉴定组以"提出高考通向农村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的高度评价通过课题鉴定。课题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教育考试创新和浙江教育科学重大科研成果两个一等奖。2002年2月,《农村自考发展系统对策研究》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丰富着理论,行动研究法在浙江自考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1996年,在全省市地考办主任会议上,省自考办负责同志说:"农村自考是一项艰巨的事业,我们的探索成功了,是为农村人员造福,失败了,也是一块铺路石。"值得欣慰的是:浙江自考人的辛苦努力有了丰厚的回报。截止2003年,全省1300多个乡镇中85%建立了自考工作站,县及县以下自考生占报考总人数的比例由八五初的35%上升到十五期间的65%,其中乡镇村自考生由4%上升到35%。农村自考有力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岁末,《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烛照农村现代化的神圣之光---浙江自考向农村延伸纪实》,该通讯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转发,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应时适需: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互动 学科和专业是支撑高教大厦的主体框架。浙江自考的二十年是学科和专业不断扩展的历程,也是适应社会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专业开考模式的历程。 从1991年至2003年的12年间,浙江自考系统新开169个专业,关停60个专业,形成了新陈代谢的良性机制。其中电子商务等专业在全国自考系统首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填补了全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空白。 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既表现在适需对路的新专业的开设上,也表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完善和开考、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浙江自考人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又结硕果。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教育界曾有过通才、专才的热烈讨论。通才、专才的差异既反映在培养目标上,更落实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浙江自考系统通过"宽基础、多方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模式妥贴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发轫之作为1993年10月开考的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经典之作为1994年10月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为"英语"专业,下辖通用英语、外贸英语和旅游英语三个方向。该专业的改造与浙江省对相关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高度吻合,报考者踊跃而至。4年后,教育部把这一方案写进了《高考自考专业基本规范》。 1999年9月,浙江推出《中职自考开考模式改革试点方案》,全面实施市地独立开考和协作开考,探索国家考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中职自考发展新路。次年,又在面向农村开考专业特别是中职专业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开考模式。 2000年5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捆绑式"发展模式全新出台。至2003年年底,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等7个专业实施了这一新模式,促进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技能培养在自考教育中的分量。 2001年1月,自考与中职衔接开设高职类专业试点成功启动,标志着自考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趋向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知识性人才并重。首批试点专业为烹饪和饭店管理。2年后,试点专业增加到15个。 当年11月,经全国自考委特批,浙江自考推出高中起点本科专业。新闻、法律、英语、国贸专业的自考生成为首批受惠者。自考的层次结构更趋丰富合理。 经过多年的探索,浙江自考突出“因需”和“前瞻”两大主题,形成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的格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运作自如的学科与专业体系大大增强了自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证书考试:撑起自考另一方天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一个名词悄然流行开来,这就是"考证一族"。市场经济使人才交流市场应运而生,社会分工细化使用人单位更看重员工的特长,作为就业"通行证"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受到了人们的追捧。非学历证书考试由此成为浙江自考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在浙江自考系统,独立的非学历考试发端于1995年开始实施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当时它只是作为整个自考事业的一个不起眼的配角。非学历考试大显身手肇始于"剑桥少儿英语培训考试"。 1997年8月,宁波、杭州作为"剑桥少儿英语培训考试"的首批试点市。宁波首期招生200余人。这里没有教师在台上手执教鞭,学生在台下正襟危坐,而是二十多个小学生围成一圈,跟着任课老师手舞足蹈做游戏,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令旁观家长耳目一新。一年后,该项目在全省11个市地推开,并下延至县。至2003年,参加培训考试获得证书的中小学生达到2.3万人。 1998年,浙江引进伦敦工商总会考试局的职业证书考试(LCCIEB)。这是浙江自考系统首次独立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引进教育考试项目。次年,又承办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其中第五级取代原来的WSK作为公派留学人员的英语水平考试。 也是这一年,浙江省工商管理局准备对本系统的干部职工进行全员上岗培训,需要一个权威的、社会信誉度高的考试机构来进行验收考试。他们选择了自考机构。当年10月,省自考办接受委托,而向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资格等级证书考试,这是浙江自考系统首次接受行业部门委托举办独立的非学历证书考试,是自考委托开考内容的进一步开拓。 2002年5月,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成功实施,至2003年底,有35万名中小学生欣然走进考场,接受这项电脑自动成卷、自动评分的无纸化考试。专家评价,此项考试将对我省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在浙江,非学历证书考试已成为自考事业发展的新亮点。据2003年12月统计,全部非学历证书项目达28种,年报考规模达46万人,与学历考试共同撑起自考事业的一片蓝天。 学分互通:构架教育立交桥 学分制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创造。自考作为一种以国家考试和多种教育形式衔接的教育制度,可以统筹利用教育资源,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自考人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籍管理上把学分制精神发扬广大。 设置课程模块。在“宽基础、多方向”的专业,其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若干组方向课模块构成,它既包含了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又体现了不同方向的特色,使自学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特性自主选择。 调整专科毕业生报考本科的条件,拓宽专、本衔接的口径。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自考专业基本规范中,浙江的举措被提炼为规范的组成部分,下发全国自考系统实施。 调整报考本科专业的自考生专科学历证书的交验时间。1994年,浙江把自行调整学习和考试程序的主动权交给自考生,允许专科在读生提前攻读本科段课程。学分制思想在自考中再次付诸实践,课程就像自助餐,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习者可以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主安排。 实行区间学分制。浙江在对欧美高校学分制中的绩点制进行研究后,于2001年在高职类专业中实施"区间学分制",优绩优分,有效地调动了高职专业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考与全日制专、本科教育学分互认。2002年浙江推出自考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杭州商学院成为首所试点学校。此后,又有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15所普通高校加入了自考与全日制专科学校以学分互认为核心的衔接试点。自考已成为全日制学校学生纵向提高和横向拓展的重要渠道。 尾曲阳光照耀下的事业 2004年,浙江自考迎来二十周年。 二十年的发展,植根于浙江这片古越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浸润着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雨露。二十年的发展,取决于自考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取决于自考创造的丰富的教育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望。二十年的发展,凝结着浙江自考人锐意开拓、勇于创新、勤奋耕耘的心血与汗水,更凝结着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领导关怀和政策扶持,使自考成为阳光照耀下的事业。 在浙江,有最适宜的政策环境。1999年,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我省自考工作的通知》,自考毕业生从此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自主择业,户口随迁,农转非农,这是对自考毕业生使用、就业政策的一大突破,在全国自考系统具有开拓性、示范性意义。与此相应,省政府还将自考报考率列入省教育强县考评指标,还就自考经费专款专用和社会助学单位免征教育劳务税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各市、县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扶持与保障政策。 浙江自考人至今清晰地记得:1998年12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同志在阅读了《光明日报》的长篇通讯后,当即作了重要批示:"大力发展高教自考,符合国情、省情,我省自考办工作值得表扬。我省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相对而言学校少,许多有志之士失去了直接进入学校受教育的机会,高教自考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事业前途广阔,应再接再厉,继续巩固发展"。正是按照张德江同志批示的精神,在鲁松庭副省长的直接协调下,省计经委、人事厅、公安厅等六厅局就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敲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 浙江自考人对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在2002年全省自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象深刻。侯靖方同志说:"自考是我们省教育事业中三个亮点之一,在全国是一面旗帜。" 2003年10月,盛昌黎副省长在《浙江自考》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浙江自考"年年有创新,年年迈大步",认为"自考在科教兴国、科教兴省中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千秋伟业,前途不可限量。" 同年11月,省长吕祖善对自考工作作出批示,在充分肯定"我省高教自考工作成绩显著,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浙江特色,走在了全国前面。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谆谆勉励"我省从事高教自考工作的同志们,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把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办得更好。" 同年12月,省政协主席李金明致信,对"长期工作在自考战线的广大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表示真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并提出了"努力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殷切希望。 2004年1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我省实施自考制度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农村与城市并重,具有鲜明的浙江特色,形成了门类众多、机制灵活、结构合理的社会化开放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希望你们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发挥优势,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自考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浙江自考人深知:自考事业,千秋伟业,任重道远;党和政府,父老乡亲,其望殷殷。新的20年将会有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高的目标和起点。浙江自考系统正在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筹划着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大计,一张张蓝图正在变成一份份具体计划,自考发展的又一春天即将到来。 钱塘江,母亲河,钱江潮,天下第一潮。潮落潮涨、风起云涌锻造了浙江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胆识。光荣与梦想、激情与创造属于浙江自考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挟着滚滚钱潮奔腾东去的气势,浙江自考的航船将满怀豪情地驶向更加绚丽壮美的广阔前程。(撰稿星灿家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