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门科学能够打破思维和现实的藩篱,让我们脑中所想立即反映成为现实的行动,你是否会觉得有些科幻了呢?如果说在一所大学里就能看到此情此景,你是否会想马上去瞅瞅呢?
  10月22日,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浙江高校行采访团走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脑-机接口与认知计算实验室”里,记者们看到了这项看似不可思议的科研成果已在一些极具实用性的领域里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脑-机接口与认知系统部分展示
  “所谓脑-机接口系统,实际上是指在人体生物电信号分析处理研究基础上,基于脑电信号的主动意识控制交互系统。”杭电计算机学院的张建海老师介绍说,“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我们的团队研发出了通过可穿戴式脑电采集分析系统提取用户主动意识表达的脑电信号,经过信号分析处理后产生快速、稳定、准确的交互命令完成对设备控制的系统。目前本系统可检测的稳定脑电状态达18种并可达到1个命令秒,复杂性和准确性在同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它的使用将极大的提升智能穿戴设备的实用性,扩展其应用领域,在智能设备的发展中发挥里程碑式的作用,市场潜力不可估计。”

 
                                                                团队成员展示脑-机接口系统操作
  “也许打开空调,调换电视频道对我们来说是小事,但对残疾人来说就是大事。我们团队现在与日本会津大学合作申请了‘中风病人主动肢体康复系统’,利用脑-机接口系统在患者和康复器械间搭建了一个交流通道,患者可以通过大脑意识主动控制康复器械,改善康复效果”。张建海老师自信地说。
  另一方面,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生仪学院,还有一支为医学事业推进而不断开拓创新的团队。
  生仪学院徐铭恩教授拿出了一截由3D打印机制作的“颈椎”,“材料为尼龙。在医学上,原本通过仪器定位手术,将来可通过订制的‘个性化器官’实体定位,医生还能在这上面试诊。”徐铭恩说。

 
                                                                  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鼻子”
  2013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徐铭恩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可打印人体细胞的3D打印,成功打印出较小比例的人类耳朵软骨组织、肝脏单元等。这一成果不但推进了人工肝脏的研发进程,对创新药物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徐铭恩教授向记者展示3D生物打印原理
  “每年器官衰竭的患者大概有600万人,其中约有150万人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而能够等到相匹配器官的只有10多万人。但是根据研究现状,植入性器官移植进程还需要10到15年,我们还得继续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徐铭恩教授表示。
  徐铭恩教授带领的8位团队成员为此日夜忙碌。在自动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合作下,生物3D打印技术的几个专项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细胞打印技术。目前,3D打印技术在我国医学临床上已能应用。2015年10月23日浙江新闻客户端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