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凯伦 本报通讯员 叶 璟 陈 鑫 柴 田)教授进本科生课堂开展多年,这一举措在这些年里和今后对师资培养和本科生培养这两方面的定位能起到什么样的长远影响?近日,记者走访部分高校。
 
A毛遂自荐招学生
 
9月17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钱昇教授走上大讲台,为该校5000名左右新生介绍他的新生研讨课“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这门课采用小班化教学,跨学科招满20名新生,分4人一组,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为主的形式讲课,每隔一段时期,学生换组,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可有机会在5个不同的小组内展开活动。在钱昇风趣幽默的讲解下,学生听得很专注。他说,这门课里的对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是非主流的学术分析,但是很本真。有学生对课程提出一些问题,钱昇教授一一解答。
 
“按照以往情况,报名人数会超过30人。”钱昇对开班招生很自信。他说,本科生培养,要关注他们非课程方面知识的培养,例如思辨、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这样理念下,他带的挑战杯竞赛学生团队获过国家金奖、二等奖等荣誉。“这样的本科生有,曾有一位本科生向我自荐,想加入挑战杯团队,我一开始不看好他,让他先拿作品出来,没想到,他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都很强,虽然作品一开始看上去很粗糙,但经过授课和团队训练,后来他在比赛中表现相当出色,为团队作出很多贡献。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了本科生的各种潜能啊。”
 
当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有6位教授为自己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向新生“毛遂自荐”。他们中有通信工程学院章坚武教授、理学院胡建人教授、计算机学院严义教授等。学校教务处、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等也都上台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工作和规则的详细讲解。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陈建华说,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也不同,比如大学教师会更多关注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科生一进学校就要开始适应这样的大环境。对教师来说,大学里,教学和科研都很重要,两者互助补充,学校如完善对教授进课堂的考核机制能对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作出政策上的引和推动。
 
B三尺讲台显魅力
 
“同学们,这是新学期第一堂课,我希望你们能勤思考,多提问,更要敢于和我辩论。”九月,杭州师范大学洪治纲教授走上了中文专业大三学生的讲台,不急不躁地对班里40多名学生讲授新学期第一堂文学课。
 
他从文艺批评的概念、性质、功能这3方面展开课堂,不时旁征博引,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多提问。他热情和风趣幽默的讲课将原本看上去有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耐听、易懂、生动。“什么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是理论还是实践?”“它是科学还是艺术?”他提出的几个大问题引导着学生走进现当代文学的殿堂。
 
课堂气氛慢慢在升温,当洪教授正讲到,文艺批评是科学的,理性成分强,而非很多人理解中它是艺术化的,带有感性成分的,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学生站起来大胆地对这个理论性问题提出了质疑:“我在过去一两年里学到的理论里,我记得后现代主义批评是非理性的,感性很强,而不是理性的,对此怎么理解?”
 
洪治纲热情称赞了这位女生:“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是反对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它是非理性的,碎片化的,失去逻辑性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还没有完成理性启蒙,而且文艺批评在我看来必须追求建构性和系统化的东西才能有更好发展。”
 
在他眼里,师生间的互动越多越好,尤其是师生辩论。除了教师,洪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人文学院院长,并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众多论文及评论,著述颇丰。
 
课后,学生程璐和徐佳丽心情很好:“洪教授的课堂里师生互动气氛真好,我们可以随时发问,提再尖锐的问题都没关系,他会很欣然地认真地解释。开放性课堂让我们长胆识,长见识。洪教授提倡的思考、提问和辩论,让我们巩固所学的,也让我们加深了对课堂的印象。我们喜欢没有压抑感的自由式课堂。”
 
就本科生培养定位和方向问题,洪教授谈了他的看法:“如果我们从提问本身来看,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思维上条条框框少,发散性思考更多。”他认为,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是,让本科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认识、质疑问题的能力。“让本科生将来做什么工作不是教学最重要的目的,让他们享受学习,感到思考和提问有意义、有魅力、有激情,并将这种感受带到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工作中去,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
 
该校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沈忠华教授对洪教授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认为:本科生与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专科生相比,或许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但本科学习更强调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学生培养更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因此,他们的未来就业和发展潜力很大;和研究生相比,他们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虽然相对较弱,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强,框子少,未来在继续学习和自我完善方面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因此只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他们未来就业的渠道也相对较多,既可以从事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关的各项工作,也可以担任其他领域的工作,有的工作甚至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关联不大。而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科学习阶段的锻炼。
 
C创新意识须培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本科生培养看似是一块“夹心饼干”,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在学习和就业上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反过来看,“未定型”恰恰是他们的最大优势。而教授们进课堂,就是要在本科生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对他们展开一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起步就目标高远,方向正确。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的教授周赳为80多名大三学生讲了一堂“纺织品设计学”。他从专业角度出发谈了自己对教授进课堂的观点,他认为,设计学里最重要的是思想,创作设计离不开思想,而后是动手能力,这也是一大培养方向。学校在新生进校之后,即开设了“学科前沿”、“专业导论”等课程,由各学院的名教授主讲,旨在让新生感受名师风采,了解学科动态,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课堂上,周赳指着法国罗丹创作的思考者雕塑问在座学生,这个雕塑设计中有什么设计元素让你们感到“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开始难倒了一位男生,周赳启发:“你不妨试着现在做做雕塑主角的这个动作?”学生有些难为情,这时,其他正在跃跃欲试地做这个动作的学生抢答:“这可真难做。”发言的男生忽然有了一些想法,说,对啊,要做到这个动作,身体要扭到一定角度,说明他深深沉醉在思考中,都浑然忘我了。周赳高兴地说:“这就是思考者带给学生的思想。”
 
教授进本科生课堂给本科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该校教务处处长喻擎苍认为,这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点”,许许多多这样的“点”带动了本科生培养这一个“面”的良性发展。教授带给本科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一举措有着长久效应。它就像一位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在背后为本科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教授进本科生课堂开展效果是否如同预期?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认为,大学里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走访中,专家学者对此的说法表述看似不同,但又殊途同归,他们同时指出,对本科生培养定位来说,这项重要措施在有些专业上不会对本科生培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育人影响将是长远的。但在一些应用型专业上,短期和长期效果都会有所体现。2013年9月23日浙江教育报http://www.zjjyb.cn/jyb/gjjw/3622.htm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