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又将起航,带着最初的信念奔赴未知。但面对未知,我们勇往直前,因为我们相信,有你有我的路上,还有梦想相伴。”这是写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湘西心·翼支教”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里连续3年的引言。
从2010年开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子们每年暑期都会去到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开展支教活动。学校地处湘西黔东交界处,云贵高原东端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吉首市凤凰县西部的岩六屯。
今年的7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的的14名同学在吴小英、冯瑛老师的指导下来到了湖南凤凰,经过二十小时的火车硬座和一个多小时蜿蜒崎岖的山路之后,支教队伍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天的支教活动。
一到岩六屯小学,在短暂的问候之后,队员们马上将车上的813本书和各式文体用品分批搬进了二楼的图书室,并把募集到的1025元现金交到了校长吴老师手中。
但当推开那扇脏污老旧的教室门时,队员们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来:没有风扇、没有电灯,只有一块斑驳褪色的黑板,一张支离破碎的讲台上,放着一本掉了封面的字典、几支粉笔和黑板擦——一块擦得白花花的破布, 18张桌面沟壑纵横的课桌,静静安放在脏旧狭小的房间里,教室后面几排,干脆直接用两个水泥墩子放上一块厚木板,就是凳子了。尽管已有心理准备,心里还是被什么击打一下,什么滋味都有。
 
破旧的讲台
在震撼中,我们开始了支教生活。10天的时间里,队员们为孩子们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8门课,轮流给两个班上课,进行了小学课程的全面教学。每天不仅在课程上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课间也会跟他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在音乐课,一起大声唱着《小毛驴》;在语文课上教会了他们《小池》、《山行》等古诗;在乡土教育课上,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凤凰,知道了沈从文,还学会了《再别康桥》……
 
老师/校长说:13年,我坚持下来了
一个人等于一个老师,带领两个班级,一天上8节课,13年没有停歇过。这是这个学校里唯一的老师,也是校长——吴友金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0年,岩六屯小学原来的唯一一位上课老师因为70多岁高龄,身体健康问题不得不放弃教学。如果没有老师接续下来,那么岩六屯小学就不得不关门,孩子们要每天走十几里的路,去乡里面上学。这时候,当年在广州鞋厂打工的吴友金,放弃了当时1500元的工资,回到岩六屯乡领着300元补助当起了老师。
原先的岩六屯小学是在山顶上的土坯房,因为年代久远,必须翻修了。村里面号召整修学校的房子,全村人都同意却因为各自家庭经济原因无法出资。吴老师一个人狠下心来借款8万,直接把学校搬到了村子里,更加方便了学生上学。而自己却在 “五一”、国庆等旅游黄金周的时候,批发一些廉价的纪念品,赶到附近的凤凰古城里,站在路边摆摊叫卖;或在寒暑假帮附近村的人盖房子,补贴家用。
当新学校建成的时候,吴老师直接就把家安在了学校里,把自己的儿子也放在自己班上和别的孩子一起上课,学校已经成为了吴老师的全部。每当下课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拥进厨房里,围在水缸边直接用水瓢舀生水喝。当孩子们都喝完跑到外面玩的时候,吴老师才拿起水瓢大口地喝上一大瓢,歇口气。
“吴老师,为什么您和孩子们都喝生水,这样对身体不好。”
“哪有功夫烧水啊,而且也喝惯了,没生过什么毛病,没事的。”
“您有没有想过放弃?当这样一位老师太苦了,还不挣钱……”
“也不是没动摇过,不过没事,生活嘛,简单点,只要有碗饭有口酸菜就行。有句话怎么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是实在话,不能耽误了孩子。所以,13年,我坚持下来了。”
13年!在吴老师的轻描淡写、在一碗水、一双糙手中转瞬而逝。
 
孩子们说:我们要上学
上学放学的山路虽然远,但是却抵不住孩子们上学的心情。每天放学之后,队员们都会分批送孩子们回家,最远的孩子要翻过两座山,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家。夏天的四五点钟,太阳依旧火辣。孩子们从不撑伞,也不带水。山路颠簸艰险,他们也只能穿破旧的拖鞋。
孩子们在前面走着,队员在后面尽可能地跟着。长年累月的步行,对于孩子们来说也算是熟能生巧了,但是还是会有一两个孩子因为太过光滑的垫脚石或者湿滑的泥地而摔跤,只有七八岁大的他们,摔了也不喊疼,立马站起来往前走。
队员凌俐和某个孩子在路上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
“你们每天都这样爬山路吗?家里人有没有陪过你啊?”
“只要上课,每天都是这么走的。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
“那你们冬天怎么办?”
“还是这么走。”
“不冷吗?
“冷,但是快点走到学校就不冷了。”
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
将孩子送到家之后,队员都会做一个短暂的家访。印象最深的是在凤娇家的那段家访:昏暗的光线照在泥瓦房里,队员就坐在凤娇妈妈床前的小木椅上。因为前不久打工时从高处跌落,凤娇妈妈的脚踝上裹着厚厚草药,只能半躺在床上和我们聊着他们家:单亲家庭、两个孩子、一对老人和一间泥瓦房,这就是他们家的一切。和村里绝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早年只有初中学历的凤娇妈妈也外出打工,孩子由不识字的外公外婆照料起居。年末,凤娇妈妈拿着打工攒下的3000多块钱回家过年时,却看见自己的孩子脏乎乎的脸蛋总有擦不掉的黄鼻涕、成绩也从九十多分一下子滑落到七十多分的时候,她没有再出去了,只是在附近找点零工干,贴补家用,一心照顾着儿女。面对艰辛的生活,凤娇妈妈还带着笑意说,“生活要不苦,就不是生活了。孩子是无辜的,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抚养大。”
真正尝过生活苦涩滋味的人,往往都不再说愁,辛酸苦楚背后,是万家灯火里独守煤灯的孤寂,也是凸凹不平中一步一跌走出来的坚强。抱怨早已不属于这些质朴的山里人,孩子就是唯一的希望,有希望支撑,苦涩也会渐渐变淡。
 
志愿者们说:我们支教的步伐不会停止
大山锁住了孩子去往外面世界的道路,但锁不住孩子的好奇心。课堂上,一个在媒体丰富的时代并不新奇的知识点,可以吸聚孩子们专注的目光,一次在大城市司空见惯的互动,也可以燃起孩子们无比的参与热情。而山外世界的精彩,也让孩子们无比地向往。那一刻,恨不能把全身本事使出来,才觉得不致辜负了这些孩子们。
大山的仁厚也赋予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淳朴热情的本质。因为山路湿滑,队员周宇栋在前一天送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摔了一跤,蹭破了膝盖。第二天,一个叫凤娇的孩子嘴里什么都没说,偷偷地给周宇栋塞了一张明信片:“周老师您好,我是田凤娇。今天您为什么腿受伤了,你疼不疼啊,看见你的腿像是流血了,对不对啊!”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成为了支教队员走进山区、默默支教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了孩子,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但是,我们的心也时常因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另一面而沉重。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年迈的长辈。有些家长出外打工,平时没时间管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因为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没办法去辅导孩子,导致部分孩子疏于管教、缺乏自制力。
此外,孩子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需要从岩六屯小学转到千工坪小学,由于村和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去年12个继续读四年级的孩子中,就有7个跟不上乡里的教育进度,成绩直线下滑。
更让人揪心的是,虽然家长都很希望孩子以后能够一直读下去,通过教育来改变现实状况,但是实际上,家庭的经济可能难以支持孩子们的良好发展。有过前去家访经历的队员讲道,“这里的家庭一般家里都有两个孩子,最多的甚至有四个孩子。家里的几亩薄地只能基本满足口粮,父母在外打工也攒不下多少钱。一些好奇的家长向我们打听大学费用之后,总是摇摇头,叹口气。”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但是,我们关注湘西,关注山区孩子的步伐不会停止,热心还会延续,奉献还会传承,一年又一年,将爱播种湘西,茁壮,成长。 (周宇栋整理)2013年9月3日中国经济网http://gongyi.ce.cn/xwrd/rdzt/201309/03/t20130903_1072722.shtm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