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11月29日讯(见习记者 李原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有数百万的求职大军冲向职场。每到此时,我们常常听到大学生说求职难,企业又说求人才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学校有什么措施来解救?家长又能做什么?家校怎么联动起来帮助学生“突出重围”?今晚,在“向就业看齐——2012浙江大学生就业论坛”第一场,“奔向职场,从现在开始——家校联动打造杭电就业style”现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旭初、孩子成长教育专家周献旺为毕业生和家长们支招。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其中,2009年93.3%,2010年95.89%,2011年96.95%,在全国各省中一直名列前茅。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来说,浙江的大学生找个工作应该不难。但事实上,“大学生求职难,企业求才难”的问题却一直存在。这也从现场同学们的回应中反映了出来。
替孩子选择职业 不如任其自然
“该死的就业把我们都逼疯了!”徐教授独特的开场让大家哄笑的同时深有感触。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孩子们不能够独立。他举了自己孩子的例子,认为不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就业,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不管就是管”,他说,他的儿子目前在美国读研究生并将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但是他从来没有管过。“我甚至希望他毕业之后再给他一年的时间,爱干什么随便干去,什么时候觉得需要工作了,再去找工作。”这样开放的观念还是让大家非常惊讶。
周老师赞同徐教授的观点,他觉得把孩子看得太严,不如任其自然,并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的兴趣,并能够让孩子早立志、立长志,让孩子通过兴趣获得自己奋斗的动力。他还列举了父亲溺爱孩子的事例,认为如今一些家庭对孩子物质的满足是一种扼杀行为,导致物质满足之后的他们再无所追求。
有德有才是精品 无德有才是毒品
对于老师再就业中的作用,徐教授坦言自己也非常着急,也对一些家长对儿女的溺爱有些无奈。“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她说是他爸爸说的。”徐教授说,“你们不要怕,家长的爱也要克制。”
他总结了三类毕业生的特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的,他建议想干什么就直接去干,不要犹豫,“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对于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工作,却不知道喜欢什么的同学,他建议同学干一行爱一行,同时必须懂得坚持,“每天干三个小时,坚持十年,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必要条件”;对于既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的同学,他建议同学给自己一段的时间来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此外,他还给同学面试建议,要“有状态,有实力,有准备”。
“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周老师补充说,他认为作为毕业生,诚实守信等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求职的必须。
嘉宾介绍:
徐旭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执行主任,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周献旺:20世纪80年代初期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业余爱好是孩子成长教育,创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家教模式,历经20多年,钻研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积累了数百个亲身辅导交流案例,成功帮助数百个家庭走出教育误区,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2012年11月29日浙江在线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2/11/29/0189820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