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12月19日讯 (见习记者 俞雯祺)学校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裁判员资格证书,在“阳光体育”和其他校内外体育活动中担任裁判员,从而获得劳动报酬。这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明的“阳光体育”裁判员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新模式,不仅改善了困难生的经济状况,还提升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技能。
“阳光体育”助学模式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而这仅仅是浙江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其中一个典型,在“发展性资助”新理念的引导下,各大高校创新资助模式可谓是一个接一个,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为了表彰各个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提炼、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今年6月,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启动了学生资助工作典型高校、创新项目和典型个人的评选工作,并12月18日-19日,举行了全省高校学生工作总结宣传会议和全省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成果展。
变“保障性资助”为“发展性资助”
据悉,近几年来,浙江省逐步建立健全了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学生为主、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格局,基本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性资助目标,工作重点逐渐转向更加突出学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发展性资助。
浙江省教育发展中心浙江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陈龙春告诉记者,浙江省由于财政充裕,实现保障性资助已经不成问题,之后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困难生获得资助的同时提升能力,更好地成才成长。这就需要高校在确保经济资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困难生提供各种机会、条件和平台。
他还提到,困难生虽然本身可能成才条件稍差一些,但是成才的需求和愿望往往比别的学生更高一些,所以资助工作更应该特别关注到这一点。
助学模式百花齐放 让学生成长成才
在经历了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型后,浙江省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可谓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个高校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出了许多创新的资助模式:
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品助学展卖活动,以“艺术进百姓百家,爱心助明日明星”为主旨,平均每届筹得善款10余万元,资助学生200人次。不仅为困难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还实现了艺术实践与专业教学、服务社会有机结合。
又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圆梦爱心”基金项目,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资助学生的爱心活动,通过学生的互助,营造了相互关爱、无私奉献的校园新风尚。
为了表彰各个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提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启动了学生资助的评选工作,选拔出了10个学生资助工作典型高校、10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项目和10名浙江省学生资助工作典型个人。
在18日举行的全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总结宣传会议上,10所典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和10个创新项目的成果通过图板的形式进行了展示。
浙江省高校资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各高校在长期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值得学生的好经验、好做法。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特地编印了《浙江省高校资助工作典型经验汇编》书籍和画册,共各大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参考。2011年12月19日浙江在线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1/12/19/0180856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