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上对温家宝总理说的话,发人深省。

一直以来,有关教育创新的问题探讨了很多,但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究竟应以何种模式来培养人才成了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日,一场以“诗意?奋进?融合”为主题的浙江高校行活动在中国计量学院拉开帷幕,让我们看到了浙江高校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上的做法。

在2009“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中,来自中国计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举获得大赛13个奖项。据悉,该专业学生在大赛中共递交参赛作品329项,申请专利359项,专利数以及参赛作品皆列全国参赛高校之首。

据该校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的梁嘉麟教授介绍,近几十年,“专利圈地”战略遍及全球,中国是国外圈地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外国人申请的占82%,中国人申请的仅占18%,外国的“专利圈地”战略使我国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鼓励学生参与专利申请,梁嘉麟规定,开课期间,学生申请的专利获得授权,就视为考核成绩加50分。此外还在《学生守则》中规定,学生独立获得各类专利将给予最高2000元的奖励。毛登科,04机测专业学生,爱玩车。听了梁嘉麟的课,他异想天开:爆胎常引发交通事故,可否在轮胎上按个装置,汽车爆胎后仍能行驶?在梁嘉麟的热情鼓励下,他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

2009年,该校学生授权发明专利、实用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38项,学生专利申请及获准数量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中国计量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涌金教授认为,鼓励学生申请专利志不在获准专利,而是通过学生申请专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任重而道远!

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学生在那把玩一些新奇的东西:会走路的担架、便携式马桶、外观用废旧铁皮做成的新能源车等等。其中一个搜救机器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正在一个地震灾后模拟现场中进行搜救。别小看这个机器人,它针对不同的地形有两套轮子,内部有音频采集系统、红外探测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可以及时找到受伤人员。该发明的创造者是自动化学院的周湛超等5位同学,他们刚在今年“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创意赛中荣获二等奖。

像周湛超一样参加全国比赛的同学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里并不少见,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提出了“一院一赛”的培养模式(即每个专业学院至少负责一项赛事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现在,每届有60%人次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各级各类竞赛和相关活动,学科竞赛已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学校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浙江省高校中位列首位。

此外,学校还实行弹性学分制,设置创新学分、分层分类教育改革等,探索了以课程替代为主要特色的培养方案新模式。比如,第六学期末的教学环节“工程设计训练”,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指导教师或校外企业的工程类课题研究和设计,一旦完成即可替代6至8个限选与任选课学分。

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动机的动力在哪里?在于创造和创新。而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简单粗放,教学内容老化、方法单一,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学校科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无疑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东方网2010年11月16日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01116/u1a5552281.htm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