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做的是帮助中国‘芯’奔腾起来。”说这番话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严义显得特别激动。一个课题,30多个人,6年多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严义和他的课题小组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在国内外首次开发成功CASS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平台下,哪怕是车间最普通的工人,也能用自主研发的芯片,编写复杂的生产程序。”严义说。日前,该系统初步成果已应用于浙江省10多家大型企业。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贯彻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浙江省产业调整升级、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实施等出谋划策,成果丰硕。

电子信息一直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和我省现代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多个国家、省部级的科技攻关项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注重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鼓励科研人员走进企业、走进基层开展项目合作,使一大批前景广阔、成长良好的高新科技项目在学校孕育,并最终在企业“孵化”成为新的生产力。“冷却塔效能分析与控制系统”成为我省重点科研和杭州市节能推广项目,与杭州市排水总公司合作的“城市排水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则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难题。学校承担的中日两国政府能源科技合作“先进稳定并网光伏发电微网”项目,对太阳能在浙江省的利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有效的科技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服务地方的又一重要举措。学校开展了“2121计划”,即主要立足2个市,成立10个技术转移中心,派出200个专家,重点帮扶100家企业。活动中,学校组织教师分赴湖州、温州、台州等地,与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门交流洽谈,深入企业开展科技调研、科技合作等活动,总计达300余人次。学校还在温州、湖州、嵊州、天台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光电研发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和1个肿瘤信息学实验室。这些科技合作平台推动了学校科研成果在地方的转化和实施,提升了企业掌握高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成为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的主要载体。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还因地制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组织开展了“发挥学科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专项行动。学校与仙居县田市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与田市镇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作课题,与该镇负责人一起论证、决策重大项目,开展信息技能培训,并计划帮助该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农业开发等项目,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此外,学校还准备了结对帮扶专项经费40万元。在学校的鼓励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大批专家教授奔向田间地头。学校最年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吴卿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现在的身份是驻仙居县田市镇西溪村农村工作指导员。他说,他的目标是要在这个一直以来习惯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的贫困小村里,帮助村民建立农村合作社,引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实现脱贫致富。教育信息报2010年9月21日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0/09/21/016950217.shtm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