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20100513144505_3687763_246246.jpg[/img] 访谈嘉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袁秀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谢建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主持人(肖飞):欢迎关注浙江在线新闻网正在为您直播的节目。大学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政府、社会、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刚刚结束的教育部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上,我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被授予了“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这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今天我们请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老师,来和我们一同探讨高校如何应对现在的就业环境,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今天请到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袁秀川老师,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谢建精老师。两位老师好。 首先想请袁老师,您是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也是第一线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您能为我们介绍下近几年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吗? 袁秀川:好的。谢谢你。也非常的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应该说这几年来,我们学校因为依托了一个非常好的就业行业背景,同时也依托了我们浙江省非常好的就业大环境,即使是在2009年经受了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情况下,我们学校的就业工作依然实现了连续的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学生就业的满意度也是持续提高的这样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在我们的就业分布上,应该说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这几年来的就业分布我们经过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在就业工作的白皮书中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毕业生的培养和契合了浙江省的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我们专业的特色。我们学校是一所省属高校,原来是工信部的,现在是省部共建。我们依托了浙江省的大环境,现在是85%的毕业生都是在浙江省就业。杭州市在打造IT硅谷,我们和杭州市目前的发展推心的高新产业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行业分布上也是50%多以上的学生也是在IT行业进行工作。所以说应该说在分布上完全是和当初的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致的。在就业满意度上,也是连续多年的进行了毕业生的满意度的调查,大多数的毕业生去年是93%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表示满意,这个满意不一定是在高新,也不一定是在工作大城市里,而是大多数是所学和目前所从事的单位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能够完全的发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img]/img/20100513144703_3687762_948607.jpg[/img] “绿色就业”,保障安全就业,实现和谐就业 主持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提出的“绿色就业”概念,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袁秀川:好的。这次的评选对于我们学校的特色,也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绿色就业”我校从2004年提出以来就一直非常的关注。“绿色就业”概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我们的高校来说,使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实现充分的就业,只有充分的教育,才能谈到学生被社会认可,学生在社会认可的程度才是检验我们高校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这是第一个“绿色就业”的内涵。 第二个是我们学生的就业。从社会、媒体、学生的求职过程当中,包括了学生就业的管理部门,我们发现了有不少人利用求职学生的求职心切,或者是家长也为子女帮忙找工作和寻求找工作的心情非常的迫切的心态,做出了一些欺诈的行为,甚至是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出现一些人身伤害或者是存在着许多的求职陷阱,因此我们学校就较早的提出了“安全就业”的概念,这是我们“绿色就业”的第二层次的内容。 第三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就业最终能够实现和谐的结果。这个和谐主要是从一些做法上体现出来的。有些学校可能会把就业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甚至是毕业生的评优、发展党员结合在一起,如果是不签约就在这方面予以限制。而我们学校在工作当中一直以来强调一定要不和任何的评优、评奖、任何的证书发放、还有我们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补助进行挂钩,使学生可以自愿而快乐的就业。 第二个和谐的就业就是提高学生的满意度,这个“满意”在两个字上做文章,使每个人,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中等的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帮扶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给予有限的资源和学校通过整合体现更多的社会资源中得到关怀,最终提高他的满意度,使他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获得自信心的支撑,从而迈出社会就业的第一步。 主持人:老师提到的“绿色就业”的概念当中有三个指标,您觉得这些概念里面哪一点比较重要? 袁秀川:我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三个层次,可以说和谐就业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一直追求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提高他的满意度和自信心,使他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充满激情,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前面的林点是我们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牢记就业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方法,使毕业生感受到最深刻的过程,这就像我们的左手一样,一定要常抓不懈,一定不能放弃。 第二个就是安全就业。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非常的关注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首先是安全稳定第一。我们在就业安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学校的奖牌也会在求职过程当中实现不同的意识形态,容易渗透出一个渠道。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学生不仅仅是爱国教育,同时也是进行安全教育,还是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我认为这样的三个点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我们的左右手。这也是一个前进的方向。 强势专业与冷门专业“打包”推荐就业 主持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直以来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科性大学,电子信息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在省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想知道这批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另外作为多科性大学,总会有相对而言较难就业冷门专业,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怎样来保障和提升他们的就业呢? 袁秀川: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我今天非常想和大家进行交流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讲,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类的专家,以及我们学校的经管类的专家。应该说我们学校办学51年的过程中,也就是这两大类的专业的一些优秀的校友,已经成长为了在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中比如说像我们中电、熊猫、京东方、海尔、海信等企业当中的掌门人等等都是我们学校的校友,在那些人的身上,也体现了我校的电子信息的特色和经管类的融合。对这些可以说是“优势”的专业,我们希望这些学生真正的体现出我们的培养特色,将来也把他们培养为我们新一代的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人物。现在的效果已经出来了,比如说搜狐的副总裁,以及现在用的比较多的E都市的创始人,都是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也都正好是电子信息类的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比如说搜狐网的副总裁,他就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而E都市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学校的管理类的毕业生,他们两个是典型的代表。这是我们培养的一个方向。 其实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冷门专业”,我们学校对于较“冷门”的专业,主要是通过以下的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促进的: 第一,强化这些专业的培养的特色,使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比如说数学专业、物理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等,使这些专业具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行业背景,那么这些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就和其他的同类型的这些高校的专业就区分开来了。这是第一点我们所想做到的。 第二,是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任何一个IT企业,或者是任何一个用人单位,他可能都会在用到一些招聘文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时候,希望他有一些行业的背景,在这种时候我们就依托现在的313家非常紧密合作的基地企业,对他们进行推荐的时候,采取了重点的专业和所谓的“冷门专业”进行打包推荐、互相结合,这样使得就业推荐和帮扶的过程当中,就体现了“1+1>2”的效果。同时在就业能力的方面,我们做出了重点的帮扶,不仅仅是对冷门专业了。我们每个学校都可能存在一部分的学生的性格原因,或者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还有一些是因为外在条件的原因,造成了他在求职的过程当中,不具有了先发的优势,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分层分类”,充分的针对这些学生就业困难的需求方面,分析他们的特征,做到个性化。目前学校拥有大量的全额资助的就业指导师,有100多名的参加过培训的就业指导师,对他们进行分类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同时在就业能力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培训和帮扶。 第三,就是在经济方面,我们对他们进行了重点的补助。 通过这样的多管齐下,使冷门专业可以搭上我们强项行业的快车,同时又使就业困难的学生得到一对一的指导,使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找到属于他的位置。[img]/img/20100513144849_3687761_778823.jpg[/img]“真练实干”,强化能力培养 主持人:刚刚袁老师也提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有自身非常鲜明的特点,具有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我们想这应该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谢老师,这里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在学生的培养上学校有什么“独门秘籍”呢? 谢建精:谈不上秘籍吧,我觉得人才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促进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在实践能力和工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些工作总结起来是这样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实际能力体系的培养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学校是一所工科性为主的多科性的大学,特别的注重于工程实践。这几年进行了创新学分的设立和分门类的教学等等,都是在体制上保证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第二,在实践和实验环节方面,我们是“真练实干”,因为实践和实验环节是非常的注重学生在这个环节当中真正独立的完成和动手,而并不是其他实验类的“暗箱式”的模式。第三,我们充分的运用了学科竞赛的抓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1995年开始,我们学校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学科竞赛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面广,现在我们大概是基本上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各类、各级的竞赛,或者是相关的活动。学校每年也做了比较大的投入来保障这些措施的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支比较好的指导教师的队伍,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竞赛的成绩,这几年在省内处于比较不错的地位。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的国际程序竞赛,全球只有100个参赛学校,全世界最著名的计算机类的学校都有参加,在这个竞赛中我们获得了第一名。同时我们通过了各方面的工作,在校企合作和合作办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对于展开企业类的工程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学生可以替代6-8个学分,学生有比较多的自主权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实践中,经过这样的工作之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可以马上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需要。经过这样的实践,我们的毕业生可以很快的进入到设计事务所的工作环节当中,提前进行了比较好的训练,企业也非常欢迎。这几年我们学校与几百家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稳定的合作,比如说阿里巴巴和华为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合作,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学生毕业的时候,可以比较好、比较快的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中去。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学生经常获奖,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积极的投入到这些竞赛中去呢? 谢建精: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真正的感受到了经过这样的工作和训练,他们实际能力的提高,就是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提高。当然,他今后的就业的形势比较好,以及就业质量比较高,也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当然,周围同学当中的氛围也很有帮助吧! 2010年新增专业——“电气信息工程” 主持人:各位正在收看的是浙江在线直播的“让学生学有所成,业有所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老师谈就业”。 我听说今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一个新专业——“电气信息工程”,这个专业在国内高校中也属于较新的专业,而且从名称上我们也能看出这体现出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谢老师,能否为我们介绍下这个新专业。 谢建精:好的。这个“电气信息工程”是我们一个新的专业的拓展,培养的目的是对电气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大家看到了今后的几年,能源产业发展状况都比较好,这个专业就是培养电气信息和电网的设计,以及电气运行方面的开发和设计人才,我想这些人才,可能在今后的就业形势都是非常不错的。[img]/img/20100513145039_3687769_507249.jpg[/img]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渠道 主持人:节目一开始的时候,就得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得“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袁老师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袁秀川:好的,这是去年9月份的时候就开始评比了,当时是进行就业经验典型的评比,源于去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情况下,我们是集全国之力,所有的高校整合所有的资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好的就业成果,教育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这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教育部组织了第三方对学校的数据库进行了抽查,遴选产生了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名单,最终由教育部组织了一批专家到这50所高校当中进行实地调研确认,再进行最后的审定。经过了这样的四个环节之后,经过了教育部在4月份的最终汇总,经过了最终的材料的审定,产生了50所全国大学生就业典型的高校,从入口、学生的培养到最终的毕业推荐,都能够跟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和我们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能够真正的实现我们国家今后像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 主持人:而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浙江省的唯一一家获奖学校,也不是每个省都可以得到这项殊荣的高校。 我们刚才提到了学校的校企合作,这也是很多学校正在做的,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刚才提到的经验,能不能为我们再详细介绍一下? 袁秀川:好的。我们学校这次向教育部的专家汇报的时候,其实专家他们也对我们学校的统筹多方资源的这一块非常的感兴趣,而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主要是这样做的: 第一,充分的经过多方整合,我前面提到了多次,是用这个词,我们是如何整合的呢?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学校的就业工作,从校领导开始,以及到我们全校的所有的教职员工,他们在去年,包括了前几年,都在做就业的回访和寻访,以校领导为例,去年对行业内的500多家招收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最多的单位,以及我们希望能够拓展的这些企业,我们进行了回访和寻访,校领导亲自带头,去年一年就多带出了3000多个就业的机会。 第二,学校和这么多的企业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又是怎么利用的呢?怎样的把握好这样的资源的呢? 首先是一“眼”,看准校内的优质资源。不仅仅是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的时候跟企业合作,在培养的时候就有很紧密的合作。比如说我们和阿里巴巴,就是通过办“阿里班”的形式,把企业的这种非常先进的电子商务的和行业最前沿的知识,能够嵌入到我们的教学环节当中去。第二种形式,就是依托企业的优质硬件条件,比如说我们和华为的合作,就是共同培养了通信人才,依托了华为非常雄厚的硬件条件。 第二大方面,就是我们的校企合作又可以为学生提供非常好的职业教育的平台,比如说在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我们和企业进行了非常好的教育环节,通过实习和观摩,到这些企业当中去,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把“职业”的概念融入到了学习当中去,对于学风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有很好的作用。第三个方面,就是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当中,我们引入了企业当中最先进、时尚、前沿的管理经验,甚至还有他们的这种师资,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创业导师、就业导师,许多都是我们学校的就业基地合作企业的掌门人,或者是人力资源的负责人,也使得我们学校的师资和教育资源都具有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教育特点。 “大就业格局”,把就业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所有环节中去 主持人:我们知道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刚才提到了“绿色就业”的概念,学校还有一个“大就业的格局”? 袁秀川:“大就业格局”是前几年我们学校就在着力打造的,意味着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还是我们全体教职工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学校所有的环节都是为就业做工作的意识。在我们学校主要是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 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工作的部门和教学部门的工作,像我们和谢处长都是合作非常紧密,经常的进行校外的交流,以及在企业实习和技能竞赛的活动都是联动的。还有科研横向推荐的时候,我们就业部门都是积极推荐的,这是体现了双促进,同我们的校友会更是联系紧密。这是横向的结合。在纵向方面,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从教学计划的审定,以及校外师资的审核与引入,这些都是在大就业的格局当中,都有的。也就是每个老师,不仅仅是一个授课的老师,很多方面都是在课堂当中,都是不自觉的会对学生进行一种就业能力,或者是就业意识嵌入到他们的教学当中去。应该说,就业的这种培养,在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润物细无声”的。 主持人:很多的家长都十分关注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老师能具体地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吗? 袁秀川:好的。我自己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土生土长”培养的大学生,在此也宣传介绍一下我们这所特色明显的学校。我们学校是1956年建校的,到现在经历了50余年的办学历程,我不一定是按照学校纵览当中的介绍,那是非常的全面。我就通过我自己的感受来讲吧,我们的学校历史不算悠久,才50余年,但是这所学校是特别的充满现在这种依托的电子信息行业一样的“充满活力与机遇”,同时由于它的这种背景沿革,原来是属于电子部,后来是属于工信部,再到1999年浙江省的省部共建,是省管为主,使得我们学校的招生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因此它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充分的体现了浙江省的特色,浙江省的人是特别的务实,又特别的能够吃苦,能够把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梦想变为了现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是这样的,我们这么多培养出来的校友,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基层、在重点的行业、在我们杭州目前打造的高新产业当中,具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和逐年提高的社会美誉度,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来自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如果家长选择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你的孩子肯定会成为这样的一个行业当中的一员,而且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这种充分的“以生为本”的概念,在我校实现的“绿色就业”,就是“以生为本”的概念。我们学校是这样的,我校的升学率一直是在每年保持在15%-20%的,作为我们能够一直保持稳定这个比例是不容易的。不管是升学还是到国有的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还有在这种重点的行业工作的比例,我校每年是在20%左右的比例。还有50%是在IT行业中工作。在这当中,还体现出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子对于我们国家,对于祖国号召的高度认同,我们年年的“两项计划”,还有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比例,在省属高校当中是比例很高的。一旦祖国有号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子就有行动,这在每年的就业数据当中就有体现,在西昌的卫星发射基地,也有我们的学子在那里默默做出贡献。可以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书的学生,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这里就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 主持人:谢谢二位老师光临我们的直播室,也感谢各位网友。再见![url=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0/05/07/016585476.shtml]详见2010年5月7日浙江在线[/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