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召开的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健研究员研制完成“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校陈鹰教授及其团队研制完成的“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继2006年一举获得两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后再次双喜临门。 三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个执着创新的拼命三郎 王健及其团队——“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健,第一眼印象中,他是个典型的工科学者,沉默寡言,而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睿智的开拓者,也是个执着于技术创新的拼命三郎。 2006年,他成为当届最年轻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带领团队所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及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时隔三年,他再次问鼎中国科技最高奖,让很多人直呼“神奇”,而他身边的同事却觉得这理所当然。一天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实验室,哪怕睡觉脑子里都想着怎么进行技术改进,所以他在思维上总是比别人提前一步。 这次,他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浙江省大力推进低碳战略,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门槛提高,在王健看来,技术的革新无可避免,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良好的科研平台,成功提出“在线紫外分析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应用于环保烟气监测、 工业过程检测的十余款系列化产品,并在聚光科技公司实现产业化。 “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克服了传统“采样分析技术”和“原位分析技术”的不足,具有测量精度高、采样预处理、恶劣工况适应能力强、不受测量气体环境中背景气体和粉尘干扰,能多气体组合同时测量和自动调零标定等显著优点。2007 年,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2008年度,其衍生产品“CEMS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被评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和“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 目前,针对该创新技术产品,已申请发明专利13项(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1项(1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6项。 创办企业 他认为科研一定要走出书斋 王健拥有两个博士学位,跨两个学科,分别是1997年获得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热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在人人都在谈论创业的斯坦福校园里,王健做过最初的创业梦,他不是个安分守己将科研圈在实验室里的传统学者,国际化的背景让他更能看清楚,科研的产业化的巨大价值。2005年,在回国的第一年,他“下海了”,创办聚光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没有任何风投、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到2008年实现合同销售5.62亿元,他所带领的企业真正撘上了磁悬浮的速度。而在他看来成功的秘诀,在于将高科技的奢侈品变为实用的“傻瓜机”,在公司所研发的产品里,有用于大型钢厂的全方位环境监控系统,也有小到用于监测苹果酸甜度的小设备。但无一例外,技术复杂,使用简单。 “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2005年底投产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以中石化、中石油、武钢、宝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00多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环保等领域,并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气体分析系统”,2008年国内环保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王健,由于一系列在科学研究上的创新成果,成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获全国五一奖章。 “中国海底第一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鹰教授及其团队——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2年,他成为我国首位下潜到海底2500米、深入进行海底火山实地考察的科学家。七年里他情迷于深海科考,一年中的三分之二时间都在与海洋进行着各种方式的交流。 陈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曾亲自参与了“艾尔文”下潜,被誉为“中国海底第一人”。他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如何开发这些宝贵的海底宝藏,获得深海勘探权与优先开采权,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深海作业技术体系在科学考察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在深数千米的海底进行科学考察,完整采集样本,对技术装备长期工作的稳定性要求特别高,体积重量、能量供给都严格受限,同时对样本保存技术提出很高要求,必须保证样品在离开深海环境后不发生任何变化。 国内深海海底科考“六个”首次 陈鹰和他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对深海海底科学考察作业技术体系的探测、采样和后处理三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取得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现已应用于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美国Atlantis科考船、中国海洋四号科考船,进行深海海底考察活动。 他们以2000 米深的深海为对象,做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工作。研制国内第一台深海热液保压采样器,自主研发第一台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器,第一次代表中国下潜 2500 米深海实地开展科考,使我国在深海 2300 米深处热液地区采到保相热液样品;第一次为我国实现深海热液地区的化学、物理量的长期观测,获得大量数据;第一次在中国南海获得近十米长的保压柱状沉积物样品;第一次实现高温高压流动式培养釜等等。 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深海科学研究以及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 。在技术上打破了国外的封锁,使中国有能力开展以前不能独立开展的深海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国获得海底资源优先开采权提供技术基础,为深海热液资源勘探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为我国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本项目已授权28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4项06、07年度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均为发明类),培养了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为SCI、EI收录论文35篇。是近10年以来项目组80余人承担的20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总结。 课题组在深海探测、保压采样和后处理技术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相关技术装备在国内外的深海海底科学考察中频繁使用,相关成果也在企业的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将研究深海流体控制器件所获得的高压密封、微小流动控制等技术应用于企业高压电液控制元件产业化中,近三年内相关产品新增产值超过9300万元。[url=http://sub-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0/01/11/010341257.shtml]详见2010年1月11日杭州网[/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