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频道1月11日讯(记者 江南 通讯员 叶璟)今天上午10点,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与此同时,喜讯传遍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的角角落落——该校王健研究员及其团队研制完成“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鹰教授及其团队研制完成的“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电子科大继2006年一举获得两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后再次双喜临门。 三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是个执着创新的拼命三郎 王健,第一眼印象中,他是个典型的工科学者,沉默寡言,而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睿智的开拓者,也是个执着于技术创新的拼命三郎。 2006年,他成为当届最年轻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带领团队所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及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时隔三年,他再次问鼎中国科技最高奖,让很多人直呼“神奇”,而他身边的同事却觉得这理所当然。一天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实验室,哪怕睡觉脑子里都想着怎么进行技术改进,所以他在思维上总是比别人提前一步。 这次,他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浙江省大力推进低碳战略,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门槛提高,在王健看来,技术的革新无可避免,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良好的科研平台,成功提出“在线紫外分析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应用于环保烟气监测、工业过程检测的十余款系列化产品,并在聚光科技公司实现产业化。 “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2005年底投产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以中石化、中石油、武钢、宝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00多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环保等领域,并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气体分析系统”,2008年国内环保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国内深海海底科考“六个”首次,他是“中国海底第一人” 陈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2002年,他成为我国首位下潜到海底2500米、深入进行海底火山实地考察的科学家。曾亲自参与了"艾尔文"下潜,被誉为"中国海底第一人"。他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如何开发这些宝贵的海底宝藏,获得深海勘探权与优先开采权,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们以2000米深的深海为对象,做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工作。研制国内第一台深海热液保压采样器,自主研发第一台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器,第一次代表中国下潜2500米深海实地开展科考,使我国在深海2300米深处热液地区采到保相热液样品;第一次为我国实现深海热液地区的化学、物理量的长期观测,获得大量数据;第一次在中国南海获得近十米长的保压柱状沉积物样品;第一次实现高温高压流动式培养釜等等。 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深海科学研究以及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打破了国外的封锁,使中国有能力开展以前不能独立开展的深海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国获得海底资源优先开采权提供技术基础,为深海热液资源勘探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为我国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提供装备技术。相关技术装备在国内外的深海海底科学考察中频繁使用,相关成果也在企业的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将研究深海流体控制器件所获得的高压密封、微小流动控制等技术应用于企业高压电液控制元件产业化中,近三年内相关产品新增产值超过9300万元。 本项目已授权28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4项06、07年度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均为发明类),培养了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为SCI、EI收录论文35篇。是近10年以来项目组80余人承担的20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总结。[url=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0/01/11/016224217.shtml]详见2010年1月11日浙江在线[/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