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难,似乎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普遍认识,在“金融风暴”带来“就业寒潮”的现实环境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就业市场里总是人来人往,据该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老师介绍,在这里每位毕业生至少可获得3个的就业岗,虽然离毕业还有半年多时间,可每天来这里办理各项就业手续的学生已经不少,据悉,该校2006年以来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7%以上,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95.82%,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11月20日,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表彰会议上,该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和坚持“绿色就业”理念,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安全就业、人文就业,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逐步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学两条线合力抓,就业与创业同步抓”的良性局面,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统筹推进,实现教育、服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飘香美酒更要力“吆喝”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甘醇的美酒也需要助力帮其寻觅赏识者,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我们更应承担起这种责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秀川老师表示,今年上半年,杭电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分批前往中电集团52所、浙江华为、华三通信等150家左右用人单位进行了“回访”和“寻访”,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意见,同时全面搜集用人信息,全力推介毕业生,为毕业生带回了近3000个就业机会。 同时学校充分运用校友资源,邀请著名校友回校参加“共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共话成才”等活动,了解校友企业的需求,同时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搭建桥梁,受到校友企业和毕业生的欢迎,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每年来该校定点招收毕业生30多人次,而另一家校友企业深圳的长亮科技公司去年更一次性签走50多名毕业生。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已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人人研究就业”的浓厚氛围。大四学生杨美蕉在邻近毕业时被查出患有鼻咽癌需要住院治疗,为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学院老师特意把毕业论文答辩会搬到了病房里,还四处奔波为她联系工作,在毕业前为她在杭州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和杨美蕉一样,机械工程学院的杨林也是个幸运儿,在苦苦找寻了近半年后,他被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介绍进了杭州的一家颇具实力的设计公司,小杨说,公司本没有招收新员工计划,因为导师的推荐才给了他这不可多得的机会。 竞赛、证书成为职业通行证 程淼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四的学生,在其他同学还在筹备着开始往返于各大招聘会的时候,他已经被一家知名外资公司收入麾下,大三时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的经历,让他成为了多个企业争抢的人才,面试的五家企业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程淼说:“面试时企业对我的获奖经历很看重,让我有了比别人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程淼看来,竞赛的成绩、较好的动手能力都成为他的求职上一帆风顺的重要原因。 基础知识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这一直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喜爱的重要原因,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上海贝尔、阿里巴巴、深圳华为等均与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这得益于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实施分层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学科竞赛体系、设置创新学分、建立学生创新基地等培养途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织起一张覆盖各学院“竞赛网”,形成了月月有竞赛,全校总动员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而其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ACM程序设计”等国际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联创佳绩。学校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考证考级的方式提升自己,近几年来,有逾千名学生获得了相当于中级职称的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同时学校筹资兴建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孕育并培养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学生科研项目,而这都成为了学生就业时的重要砝码。 变“输血”为“造血”提升就业能力 该校在长期的就业指导实践中发现,简单的“输血”模式不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必须变“输血”为"造血"。该校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了从始业教育到毕业就业的全程塑造体系,在大学四年里分阶段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规划:学生在大一期间打下良好的学业基础完成学业规划;大二全面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三逐步提升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四全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和创业精神。 同时学校采取分类指导的政策,针对毕业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就业指导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优先选派到企业实习,依托313家就业基地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如与熊猫电子合作,每年将派50名左右的毕业生到该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投资建成杭电大学生科技创业园,3个月内入驻企业20多家,创业者全部为该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同时学校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SYB创业技能的培训,挖掘学生中的“潜力股”。 学校还积极健全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建设实行以券代金的助困培训模式。2009年,我校在全省率先为就业困难学生发放面额为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校内助困教育券100万元,首批935人用助困教育券参加了各种技能培训,获得了各种国家承认的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力。[url=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09/11/20/016038353.shtml]详见2009年11月20日浙江在线[/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