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 创新强省”总战略,推进“保稳促调”和经济转型升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充分发挥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集聚高校优质资源,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服务。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发挥高校科技优势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专栏,报道我省高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成功案例,展现高校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以期推动我省高校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特别是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徐 晖)在杭州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研发团队功不可没。该团队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经承接了与杭州市公共交通管理有关的10余个项目,以至杭州市市长蔡奇在最近的一次城市智能交通协调会议上感叹道:“杭州智能公共交通系统,靠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 让“红色风景”流动起来 推出已有一年的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深受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好评。据杭州公交集团副总经理卢智宏介绍,现在公共自行车的日均租用量最高已突破8万辆次,相当于每辆车每天被租用5次,并且租用频率还在不断上升,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杭州流动的“红色风景”。 风景“流动”的背后,离不开“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我们这套租用服务系统在便捷性等方面都超过了欧洲,”卢智宏告诉记者说,在法国巴黎,整个自行车租(还)过程需要5分钟才能完成,而杭州的这套系统连1分钟都不到。 开发这套系统的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郑宁和他的研发团队。自去年5月1日杭州在全国率先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来,该团队对系统进行了3次升级改造。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能从推出之初的61个点、2800辆自行车,发展到现在的800个服务点,2万辆自行车,与该团队的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 “第二期公共自行车租用服务系统成功升级后,操作流程更简单,取、还车更便捷,退还信用保证金简便,还避免排队等候。”郑宁告诉记者,这次升级中自行车识别IC卡的使用和单射频模块双天线设计在国内尚属首创。 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公共自行车的租用群体已由原来的以景区游客租用为主,变成现在以市民租用为主(城区租车数占总租车数的88%),成为除公交车和出租车之外的又一主要公共出行工具。   让“绿色出行”流行起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最近开展的与杭州城市公共交通有关的一个项目是杭州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综合平台。这个项目将会给杭州的城市交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郑宁的回答是:更智能、更便捷、更绿色。 他以家住杭州城西的张先生为例,对其某次出行做了一番描述: 张先生出行前可在家登陆杭州市“出行者服务平台”网站,通过公交线路电子地图迅速查找到相关公交线路。同时公共自行车网上电子地图也会提示张先生,相关公交站点附近都有哪些自行车租车点以及车辆的动态信息。张先生可以据此确定最佳出行方案。 不仅如此,张先生在等公交车时,可以通过站台的触摸屏查询机查询相关班次的信息,因为公交车通过GPS信息管理系统实时传递着信息。如果出门前忘了查询,张先生还可以手机登陆服务平台进行查询,在上面还可以获得IC卡发售点、充值点的信息。 “总的来说,就是利用信息管理和数据交换技术,让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充分感受到便捷。”郑宁告诉记者,“如此便捷的公共交通肯定会让市民减少使用私家车的次数,一方面出行更绿色,另一方面,公共交通更为畅通快捷。” 郑宁介绍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前期承担的10余个公交项目其实都是为这个智能综合平台打基础。比如,双方第一个合作项目“杭州公交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杭州公交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公交集团对车辆进行日常“管、用、修”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另外,近年来陆续完成的IC卡加油管理系统、杭州公交集团公司实时结算系统、杭州公交公司计划统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杭州公交停车场管理信息系统等诸多的系统平台,都是为目前这个项目做准备的。 “杭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能成功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型,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的技术支持分不开。” 卢智宏告诉记者,近几年,杭州公交的运营车辆技术品质不断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并于2008年被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中国城市公交科技创新最佳企业”,而获得该荣誉的全国只有杭州公交集团与北京公交两家企业。[url=http://www.zjjybkzs.com:8080/jyxxb/jyxxb_2.jsp?CategoryID1=0002&CategoryID2=00020002&ID=10619483]详见2009年6月18日教育信息报[/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