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了尘封一年的生死记忆 曾在杭州求学的他回乡寻找失落的情感 滚动新闻记者全程记录这段艰难的回乡记 当我走出机舱时,不禁回头西望。 向西2000公里,我的目光穿不透黝黑的夜空。但6天的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回访之旅中,安县、北川、青川等地的种种变化,我已深深铭记。 引动我回访念头的,是4月29日一封意外的来信。这封信的作者是江苏邮电第十分公司成都项目职员李荣华,这个从北川擂鼓镇走出、又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四川小伙,与我结识于去年“5.12”大地震采访中。 李荣华一家人侥幸从大地震中逃生。在信中,他述说了这一年来一家人经历的种种曲折艰辛,地震、山区脱困、安置、泥石流、重新安家恢复生产……并邀请我去那里看看,浩劫之后幸存者们究竟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走过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年。 于是,我以一种肃穆的姿态,再次踏上北川,走进了李荣华家,我没有太多的提问,而是用我的双眼,用我手中的相机、DV默默感受和记录着李家人及其周围群众一年来的生活变迁。 在那里,你现在能看到最多的场景是造房子,红红火火地投入重建,建城、建房、建厂、建学校……在承载着昨日惨痛记忆的废墟上,一砖一瓦重新建起希望和未来。 这种乐观精神给我的心灵震撼,并不亚于去年目睹的那些惨烈场景。 昨天凌晨,回到杭州,这组由一封信引发的连续报道,终于在我一再的沉淀和回味中,写下了第一个字。 上篇·缘起 一年前的夜晚 这封北川来信缘起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17时左右,那个并不是很热的傍晚,我与我的同事、与全国所有人一样,因为关切汶川大地震而焦灼到燥热难耐。 这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胡老师短信告诉我们,他们确认该校北川籍男生李荣华当天上午回到了老家,并且在地震发生后失去了联系。这时,震区伤亡惨重而北川尤甚的消息传来,大家都觉得,李荣华一家的情况只怕不那么乐观。 北川的通信早已瘫痪,我们只能不断地给李荣华发短信。 到5月13日深夜,发给李荣华的短信仍然显示无法送达。李荣华同学你有多少概率幸免?我们的心沉到了谷底。 5月14日早晨7点30分,短信嘀嘀声唤醒了我,抓过一看,竟是来自李荣华! 短信没有任何标点一段到底,显系匆匆写就。 我迫不及待飞速摁着手机键盘:你们现在在哪,亲人都安好吧,怎么脱困的? 一分钟后,仍然是没有标点的短信回复。两条不足150字的短信中,我们得知李荣华一家人的逃生途径大致是——他们一家人住北川山里,当时正在屋檐下吃饭,地震来临,他们狂奔;大地开裂,他们抱着一棵琵琶树才得以幸免。当天他们就决定下山,冒着余震的危险走了近一小时后,被一个好心的过路司机带到安县姐夫家,住进了他们自己搭的小棚子。 随后,李荣华告诉我电力尚未恢复,手机电量有限,便匆匆切断了联系。 5月15日,李荣华告诉我,他们已经撤退到了绵阳九洲体育馆中,而他本人很快回学校。随即再次关闭了手机。 5月17日晚,我在成都再次收到李荣华的短信,他已返回杭州学校,而他的家人则被安置在安县乐兴镇。 那毕竟不是我的家 2009年春节,李荣华发来祝福短信。说起地震后一家人的生活,李荣华说,尽管他们一家人无一伤亡,其乐融融团聚在一起过节,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而在今年4月底,李荣华再次给我来信、他说,父母都很乐观,闲不住的他们又在家周围种上了地,和当地村民一起耕种,一起劳动,已渐渐融入了当地。笔锋一转,他再次强调“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读完信后,李荣华一家人这一年来的艰难生活仍只有个模糊的轮廓,而许多艰难险阻生死瞬间如亲历地震、泥石流摧毁家园等也同样仅有只言片语。 信的最后,李荣华写道,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很期待你再来四川,看看我们的生活现状。 不只是李荣华一家,我想知道,那片有我刻骨铭心记忆的土地上,这一年来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决定再去北川。 滚动新闻专题“一封北川朋友的来信” 亲爱的杭报记者: 你好! 时间过得很快,“5·12”很快就过去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体会到了生死离别,劫后余生的惊恐,以及人间的真情。 从地震后的九洲体育馆,到擂鼓的帐篷,到擂鼓的活动板房,再到现在的安县乐兴,这就是地震以来我的“家”的行动轨迹。 在九洲体育馆看到的是人们惊恐的眼神,相拥而泣的悲伤,焦急的找寻。昔日空荡荡的体育馆却成了灾区人民唯一的归属。在那里可以找到吃的,穿的,更重要的是在那里可以找到幸免遇难的亲人。 在擂鼓的帐篷区,偶尔可以看到乡亲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在那里乡亲们谈论的最多的是地震当时自己是如何幸免遇难。只要是“5·12”那天在重灾区毫发无损的活着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能讲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来。 经过几个月的帐篷生活后,我们终于搬进了活动板房里。在板房里可以不再像在帐篷中那么潮湿闷热,基本上有了“家”的感觉。感谢山东的父老乡亲,是你们让我们找寻到一丝“家”的温暖,感谢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是你们解决了灾区人民的衣食问题。 爸妈忙碌了大半辈子,一下很不习惯没有地种的生活,通过多方帮忙,终于在安县乐兴的一个小乡村租到了两三亩地,在这里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应该说是慢慢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有了地种,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安足。像我们家这样的灾区人民很少,大多数灾区人民还是在板房住,他们不知道能去哪,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因为被地震摧毁的支离破碎的家园在“9·24”山洪中再次遭受重创,以前的家园现在已经被泥石流深深的掩埋。现在灾区的老百姓考虑的最多的应该是将来应该何去何从。虽然新北川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住进新县城可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很久都不会习惯那样的生活。 地震后这一年我们走的很艰辛,但却也收获了满满的人间真爱,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灾区人民的生活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我感谢我的工地——江苏邮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地震后给我的莫大帮助,是公司的同事和领导一同陪我度过了这一年;我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给了我精神的鼓励,让我慢慢地从地震时惊恐的阴影里走出来;我感谢社会上的各界热心人士,是你们的帮助让灾区人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最后感谢毛剑杰记者,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和我的家人的关心,欢迎再次来灾区看看,来看看灾区人民现在的生活。 此致敬礼 李荣华 2009.4.23夜[url=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09-05/08/content_666394.htm]详见2009年5月8日杭州日报[/url][img]/img/20090512090410_res01_attpic_brief.jpg[/img][img]/img/20090512090420_res03_attpic_brief.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