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活动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问计于民,凝聚共识,确定“强化特色创一流,提升质量建强校”为学习实践载体。特色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在大众化教育背景,如何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质量工程建设,是高校突显办学特色最为重要的方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需要破解的重要命题,积极开展育人模式大讨论,并在交流中形成共识。 长期的办学传统,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形成了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优势较强的学科特色,过去学校毕业生100%都面向电子信息行业,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企业的高层管理骨干和主要技术骨干。目前,杭电校友在国内著名IT企业或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或总裁的就有10余位。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学校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学校深入调查,通过专家研讨、专题调查、企业寻访、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广纳箴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校领导亲自带队“回访”和“寻访”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把握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变化;邀请教育界专家、企事业人士参与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讨论,举行“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讨3G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问计于师生,向校内部分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征询“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系列活动,学校进一步明确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讲求学科交叉,知识复合,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明晰了培养途径:通过分层教育、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完善学科竞赛体系、设置创新学分、建立学生创新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助困模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突显专业特色,推进分层教学。在贯彻本科教育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学校积极准备出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分层教育的实施办法》,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抓手,加强分层教育、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推进个性化教学。修订的培养计划,更趋于人性化。课程内容在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分析和前后续课程衔接的基础上,先后通过课程建设团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论证,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结合。 加强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以学科竞赛及相关课程带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一院一品”(一个专业学院承担一项品牌科技赛事)的管理模式,全面开展包括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赛、机器人竞赛等10余项国内外大学生权威科技赛事。同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配套学分改革,规定学生参加集训和竞赛的成绩可以替代实践环节课程、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类别的成绩,如果占用了教学时间,最多可以替代8个学分。 2006年学校2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有20个学生科技项目获2007年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基地成为学生孵化科技成果的良好平台。在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加大了对基地的建设力度,从院级科协中选出最优秀的学生组成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协会负责整个基地的运作。让更多有才学能力的年轻教师进入基地担当专门的教练,同时聘请有积极性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的科技导师。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课外学术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幸福学习、勤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为顺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继续加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同时,引进部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课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按照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达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不断加大企业工程实习,尽可能实现人才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与浙江华为就在下沙共建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合作、3G人才培训、师资共享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与五十二研究所讨论了开展“订单式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设立就业实习岗位和师资工程能力培训、就业信息优先提供等问题,并初步形成合作方案;与浙江天健东方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江苏邮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企业建立我校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与熊猫电子初步商定,每年将派五十名左右的毕业生到该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和实训。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水平。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要建立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培训: 一是要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二是参加学历、学位提升教育,拓宽理论素养;三是采取“内培”、“外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如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高校进行实践学习、培训,组织行业专家及校内专业带头人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训等。四是“工学结合、产学互动”,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助困模式,构筑培训通道。学校提供专项经费100余万元作为年度助困教育培训券,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本专科毕业学生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将学生资助工作从单纯的经济救助输血阶段转向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相结合的阶段,实现了“输血”与“造血”功能的统一。教育培训券制度顺应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希望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掌握求职技能和职业发展素质的需求,为学生资助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强化特色创一流,提升质量建强校”的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上凝聚共识,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将方案落于实际,真正做到惠及于学生、惠及于社会,促进了学校和谐稳定发展。[url=http://kxfz.people.com.cn/GB/136094/9165748.html]详见2009年4月21日人民网[/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