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国平 本报通讯员 叶璟)本报讯 美国著名拳王霍利菲尔德当年与泰森赛场争霸,不料惨遭处于下风的泰森啃咬,顿时血流如注,耷拉下半只耳朵。此事成为拳坛一大丑闻,受害者霍天王痛苦不堪。如今,如果霍天王的耳朵想复原不再是医学难题,生物制造技术可以仿真制造出一只全新的外耳用作移植。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制造研究中心教授史廷春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制造人工器官为解决这类问题寻找到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他们最新用国际前沿技术——离散堆积成形法研制出人工耳廓,这项成果有望在近期进入临床实验并推向临床应用。   杭电生物制造研究中心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的实验室。清华大学为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持。在中心实验室,记者看到一排新颖的设备——低温成形机、细胞直写机等,每项设备价值都在数百万元,研究中心的25m2万级洁净室已经开始运行。一身白大褂的史教授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天天打交道的研究课题。 为什么要生物制造?  史教授先给记者进行科普宣传。他说,器官移植已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供移植的器官来源有限,许多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往往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刻不容缓。而采用生物制造方法获取人工器官,就成为取代同种和异种器官移植以及机电式人工器官植入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方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2004年,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生物工程制造的概念,包括服务于生命科学的制造技术、服务于制造业的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学技术,即仿生制造和基于生物反应的制造技术。  从纯制造的角度入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史廷春课题组从生物材料成形方法学角度,对常见生物材料的成形和应用进行了归纳和对比,得出结论生物制造技术是获取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支架、组织前体(人造器官)的最具有希望和前景的方法。这项成果近日在《自然—科学进展》发表。 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许多医学、化工及生物领域的专家都在生物制造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史廷春则从纯制造的角度来开展相关研究。他指出,制造过程是将材料转化为具有一定的形状、精度和功能的物体的过程。但是,由于过于简单和原始,上述方法只适用于修复简单组织器官(如骨骼、皮肤等)的缺损,无法实现修复和替换复杂器官的目的。因此,必须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制造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和器官。 按设定的轮廓进行堆积 史廷春课题组选择的突破口是,对高分子材料等可以进行离散堆积成形的生物材料成形进行相关研究。 “我们的研究就是把生物材料像挤牙膏、挤奶油一样沿着事先设定的轮廓进行堆积,并使材料凝固后形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史廷春形象地解释说。 具体来说,该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三维数字模型离散为一系列有序的单元,由成型机接受控制指令,把成形的液体材料通过喷头转换成为微滴,在低于凝固点的成形环境中迅速凝固,并逐步堆积成形,在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史廷春说:“这种成形方法可以获得最复杂的外在几何结构和内在空间结构,制作出我们借助CT、核磁共振的方法获得的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目前来说,离散堆积成形可能是最理想的制作结构接近天然器官的人工器官的方法。” 目前,课题组正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离散堆积成形方法建立适宜的空间支架系统,然后在支架上黏附和生长希望制作的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从而制作出人工器官。最近他们已研制出人工耳廓,这项成果有望在近期进入临床实验和应用。[url=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8-10/31/content_3613980.htm]详见2008年10月31日钱江晚报[/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