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治力度的加强,仿造、盗版不法行径和手法也趋向诡异。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黎博士经历7年的研发和试验,研究出了目前国际先进的适用于多种信息载体的数字水印嵌入和提取软件系统,已申请国家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并申报和列为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 数字水印具有隐蔽性高和可以抵抗各种攻击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数字信息版权保护、印刷品防伪、信息来源追溯等领域,如商标、产品包装、书刊、证书、邮票、音像制品、货币有价证券、护照等防伪,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昨天中午12时多,刚用完午饭的李黎又带着一帮研究生,趴在计算机学院图形图像实验室的电脑前。男性为主的“电脑人”中,35岁的李黎显得格外抢眼——很难想像一位女性博士竟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站到了前列。 数字水印嵌入技术是李黎读博士时就潜心研究的项目,至今已有7年。李黎如数家珍地谈起研究项目,“算法”、“矩阵”、“自相似”、“几何仿射变换”……一连串专业术语让人听得云里雾里。无奈,李博士拿出了“道具”——几张照片:这组照片嵌入了数字水印信息,作为其特有身份标志,起到防伪作用,而外观上与普通照片无异,人们用肉眼无法识别其中隐藏的数字信息,但可通过识别系统读出。李黎操作电脑,让记者见到照片里隐含的“密语”。 “这不就像‘密电码’吗,表面看不出字迹,涂一层液体就会显形?”记者的联想得到李博士的同意,“数字水印技术主要用于防伪保真,当然它的防攻击,即反被读取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可以作为高保密信息传递的一种方法。”李黎说,国外有媒体报道,基地组织在网上故意发布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嵌入相关信息的拉丹照片,借助媒体广泛传播来传递命令。听来让人咋舌! 李黎称自己开发的软件曾与权威的美国DIGIMARC公司的同类软件进行比较,在多个方面更胜一筹。而且,“我们的水印技术不仅能在数字化信息中加入信息,还实现了在打印或印刷上,即输出到纸介质后,仍然保留数字水印信息。这为该技术广泛运用于书刊、证照、票据等物品防伪奠定了基础”。 据李博士介绍,数字水印技术无论在防伪性能还是成本上都优于激光防伪技术,“印制上可以认为是零成本,只需读出设备,所以市场价值非常大。” 电子数据发展到纸介质中读出和恢复,这是数字水印的难点。李黎感叹,7年磨一剑,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这几年又要给学生上课,又要搞科研。幸好家安在下沙,离学校近,可以多点时间花在项目上。” 长年累月耗在编程和开发软件上,不感到烦躁和疲惫吗?李黎笑言,非但不乏味,反而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感。“因为数字水印被称为防伪技术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仅要‘防’,还要‘反防’,即防止被破解,因此经常进行攻击性挑战测试。”李黎说,每当自己的“算法”别人无法破解,而自己却能攻破对方时,“那种胜利的感觉非常惬意,如同‘挖宝’游戏,你能挖到宝藏;而别人找不到你的藏宝。”(本报记者 朱国平) [url=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8-03/24/content_2123027.htm]详见3月24日钱江晚报[/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