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小英 叶璟)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得了一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技术发明奖,这是继2006年该校一举拿下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后的又一次大丰收。 近年来,杭电以建设特色明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和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方针,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以高层次的大项目、大奖为突破口,科研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整个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学科建设特色明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我省唯一一所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主导的多科性高校。去年底,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工委在北京签约共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由此成为我省第一所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高校,也是国防科工委与地方共建高校中第一所电子信息类高校。 办学50年来,学校致力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渗透融合,已成为国家和我省现代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从建院以来,学校承担了多个国家、省部的科技攻关项目,拥有大批科研成果。凭借电子信息技术的专长,杭电在国防军工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学校每年都要承担军“973”、军“863”、武器装备预研、国防军工、国防预研基金项目等几十个,成果应用于海军、陆军武器装备的多个方面,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期间学校又承担了一批高层次、高密级的重大科研项目。 通过这些科研项目,学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技术人才,成为引领和支撑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的独特力量。学校在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已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及人才——创办企业——技术及企业聚集”的发展方式。目前,在我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领域,都活跃着杭电的毕业生。如“中国黄页”(后来的“阿里巴巴”)、“恩普软件”、“企业博客”等企业,其主创人员都是从杭电走出去的。这些企业还带动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信息技术企业群,在被称为杭州市“蓝色信息一条街”的文三路上,多数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是杭电的校友。 此外,杭电还从2004年开始承担了我省20个重中之重学科中的两个:电路与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在省政府的支持下,这两个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学校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就来自这两个学科。另外,学校还有7个省重点学科、7个部重点学科,这些学科均注重电子信息特色和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 重大科研成果捷报频传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了一支层次高、能力强、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学校现有共享院士5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员2人,省首批特级专家1人,省“151”第一层次人员9人,省级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近30%。 在杭电的努力下,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纷纷到来,给学校带来了崭新气象。其中既有像孔宪正这样年近七旬的“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也有像王健这样年仅36岁的最年轻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还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厉力华、特聘教授文成林等一批海归人物。据统计,在杭电2007年获得的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76%的项目负责人是近5年引进的人才。 有了人才的加盟,学校还致力于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十五”以来,杭电通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投入超过亿元。2004年以来,学校连续3年派教师参加了国家大洋科考项目。一些引进人才感叹,在杭电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杭电的辛苦没有白费,近来年,学校的重大科研成果捷报频传。过去两年,杭电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0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7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去年,杭电还在国家基金资助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此外,学校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其中电子信息学科类获准资助项目达17项,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被评为“全国信息科技产业创新先进集体”,综合科研水平进入了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除了自身发展,杭电同样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指导思想,依托学科平台,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杭电承担我省及其它地区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5 亿元,在节能、环保、减排、重大装备研制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04年通过鉴定的“冷却塔效能分析与控制系统”成为我省重点科研和杭州市节能推广项目,而与杭州市排水总公司合作的“城市排水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则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难题。 去年,杭电进一步服务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有效开展了科技开发与服务。学校在温州建立了产学研转化基地,进驻了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与湖州市共同成立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州技术转移中心”,与嵊州市筹建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嵊州技术转移中心”。全年,学校与各地政府、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合同经费2440万元。详见2月26日教育信息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