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叶璟 本报记者 朱国平)“计算机诊断癌症!这不是愿景而是现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厉力华教授日前在学校推出的“问鼎讲座”上的讲述,引起了500多名在场学生的好奇。厉教授介绍了他领衔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研究,将信息技术和医学融合的成果,称该技术避免了单一靠医生肉眼诊断的模式,不仅提高了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并能为不同的癌症病人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电脑“看”X光片,降低漏诊率 据统计,我国癌症已经超越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而肺癌更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多发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患癌症的病人约16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约130万人。 厉教授介绍,目前的医疗水平,对早期癌症病人的治疗约有80%~90%可治愈;但是,晚期的癌症病人,在治疗后能生存5年以上的人就比较少了。所以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下,癌症早期诊断已经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厉力华教授在美国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他介绍说,在美国,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都要拍一次X光片进行乳腺癌筛查。医生根据经验观察X光片时,难免会有遗漏;而乳腺临场体检和红外线乳腺扫描,导致乳腺癌早期漏诊率高达70%以上。 厉教授与合作者研制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利用电脑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拥有很高的“智商”, 只要将病人X光片相关信息输入电脑,系统就会自动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该病人是否患有乳腺癌,在哪个部位,发病情况等。这项技术现已在美国获得两项专利。厉教授说:“电脑可以充当医生‘第三只眼睛’,通过系统可以将遗漏率再减少一半。” 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厉力华正致力于诊断系统的国产化,根据国内病人、医院、环境等国情改进系统。 信息技术帮助癌症基因检测 人们在破译基因的“天书”后知道,癌症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其实都与人体基因息息相关,这促使人们从基因水平寻找癌症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差异,并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而这与信息技术的利用密不可分。 厉教授说:“这就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基因的复杂性超乎人们的想象,没有信息技术作‘梳子’,就不可能把凌乱如麻、千头万绪的基因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与分析。”现在人们研制出了基因芯片等分析手段,可以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找出哪些基因对癌症的病变起到作用,这将产生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将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医生,使他们能在生物医学的领域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验证,从而组建数学模型,以后只要输入相关的基因信息,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判断是否有癌症的症状或可能发病的概率。 “问鼎讲座”传播科技前沿信息 厉教授当天演讲的题目是《从电子信息到生命信息》,是杭电推出“问鼎讲座”的“开场秀”。据介绍,讲座依靠学校的教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技资源,邀请特聘教授、知名专家担任主讲,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盛宴。讲座旨在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引领学校科技文化,体现学校科技关怀,为全校学生提供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技交流平台。 根据安排,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科技讲座陆续推出,其中有刘敬彪老师主讲的《深海探宝——电子信息技术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应用》等。[url=http://qjwb.zjol.com.cn/html/2007-12/21/content_1888397.htm]详见12月21日钱江晚报[/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