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边晓丹 通讯员 包史聪)一本余华的《兄弟》,既不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也不是从书店买来的,却在浙江工商大学十来位同学手中辗转传阅。书的内页里还夹着一张特别的书签,上面写着“让书自由去旅行,打造属于商大的漂书族”。 持书人小陈告诉记者,他们这是在玩“图书漂流”。近来,这种在国内还算新颖时尚的图书传递方式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在杭高校校园内悄然兴起。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回公共环境中去。 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约定先由第一批漂主从我们这儿获得一本漂书,填写好相关联系方式后发送给我们读书会的工作人员。阅读完后,再将书漂给另一个人时,同时将该人的联系方式发送回我们这儿,以此类推。这样可以方便我们跟踪书籍的漂流过程,把书一直‘漂’下去。”浙江工商大学漂书族读书会会长李琳兴致勃勃地介绍他们这群“老漂友”一起讨论出来的漂书规则。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原来我都是在图书馆里一个人捧着好书偷着乐,现在做了‘漂书族’,有好书大家一起读,一起乐。”人文学院汉语系的大三学生小汤说。小汤是个“书虫”,碰到好书绝不放过,自从听说有这么个活动,不由分说地参与了进来。让她欣喜不已的是“漂”到了本觊觎已久的纳博科夫成名作《玛丽》。 “漂书既能结交新朋友,又能学到新东西,还能树立诚信意识。”学营销的小孔算得上商大的第一批“漂书族”了,她告诉记者:“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我从前就看过一点,觉得很不错,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读完。前天意外从漂书族读书会那里漂到一本,真的很惊喜。”[url=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07-12/09/content_17433193.htm]详见12月9日杭州日报[/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