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小英 叶璟 时报记者 方秀芬)“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学习软件,用于手机上的。”李伟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四学生,自信满满的他,有个不小的野心:自己创业,做软件研发。 他的自信,源自于实力:大学四年,李伟钢曾多次参与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6次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拿过1次银牌和3次铜牌;3次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程序大赛,拿过2次金牌和1次银牌。 多年来,以科技竞赛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杭电,取得了斐然业绩,杭电成为了IT企业家的摇篮。 编程可以戒网瘾 “程序设计其实如游戏,一点也不枯燥。编写的程序,获得系统验证时,会有强烈的成就感。程序编码出现问题,找不到症结所在时,也很有挑战性。”李伟钢说。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杭电老师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大力支持学生组织起了ACM协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编程行列。现在,该协会非常热门,每年都有300多名学生要求报名加入。 协会每个月都要组织一场程序设计比赛,每次都有300多名学生参赛,竞争非常激烈。 “很多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被拉到了ACM协会。”杭电十佳教师、计算机学院的刘春英说。刘老师曾为此专门作过调查,结果显示:70%-80%的学生认为,编写程序可以戒除网瘾。 刘老师说,杭电曾有一名男生,进入大学后疯狂迷恋CS等网络游戏。后来,被邀加入程序设计集训队,没过多久,就迷上了程序设计,不玩网游了。现在,这名学生已经考上研究生了。 刘春英的另一身份,是程序设计比赛的教练员。刘老师说,他现在每周有一节《ACM程序设计》选修课,选修的学生很多,他从中挑选发掘编程设计的“好苗子”。“有人担心,参加编程设计会影响学业,而事实上,参加这类设计竞赛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拿奖学金,且动手能力和自制力强;参加设计比赛获得大奖,还为就业增加了砝码,这些奖励证书几乎成了就业通行证。”刘老师说。 织起学生科技竞赛网 目前,杭电电子信息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理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ACM程序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机械工程学院承办的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等等,共10项国家或省级大学生权威科技赛事,构建起一张学生科技竞赛网,形成了培养合力。 杭电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秦会斌认为,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参赛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他们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秦会斌说,针对电子设计竞赛,该学院专门培养了一批二三十岁的教师,作为专门的教练员,指导学生。同时,该校还明确规定,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三奖励。例如,获得全国性学科竞赛特等奖的学生,可以获得每门课程加20分的成绩奖励,2个创新成果学分,以及每个队伍15000元的奖金。 以科技竞赛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激励措施在师生中引起的震动很大,师生们的参赛热情迅速高涨。学校的最终目的也达到了——以科技竞赛体系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该校有10%以上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大学生重要赛事,并取得了不少佳绩。 以今年为例,在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杭电荣获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5项二等奖,成为获特等奖的国内仅有的4所高校之一;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杭电代表队在790所高校的693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一等奖4个、国家二等奖4个,一等奖项数名列全省第一。 ■第一访谈 特点突出和科技兴校是杭电两大特色 青年时报:有人说,杭电是IT人才摇篮,你怎么看? 杭电党委书记方华: 长期的办学传统,使杭电形成了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优势较强的学科特色,共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我校毕业生100%都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经济学生自主就业以后,我校也有60%左右的学生进入IT领域。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高层管理骨干和主要技术骨干。如四川长虹股份总裁刘体斌、熊猫集团总裁徐国飞、青岛海信股份总裁刘洪新、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王东升等都是杭电的学子。目前,杭电校友在国内著名IT企业或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或总裁的就有10余位。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印度塔塔信息技术、阿里巴巴、联想网御等国际国内知名IT企业纳入麾下,而杭州的高新企业更是杭电学生云集的地方。 青年时报:学生进入杭电,他们将面临什么样的的培养模式?在课程学习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是理论思维? 方华:我校一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过去有行业背景作为依托,我们主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讲求学科交叉,知识复合,要求学经管的学生懂技术,学工程的学生懂管理,并将这种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我们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鼓励学生一手拿毕业证书一手拿专业资格证书。 近5年来,有逾千名学生获得了相当于中级职称的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同时通过学生创新基地、学科竞赛体系来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出创新成果。 青年时报:这几年来,杭电在科研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您能否阐述“科技兴校”战略? 杭电校长薛安克: 我们“科技兴校”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以经费倾斜、政策扶持、成果奖励为保障,以高层次的大项目、大奖为重点突破,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2006年我校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最近,我校正在积极响应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号召,把创新、创业的思路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去,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青年时报: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 薛安克: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重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入手,努力营造爱校荣校、和谐团结的校园氛围。 学校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被吸引到杭电这片沃土里来,也给学校的科研带来崭新的气象。 比如,2006年最年轻的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王健博士,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厉力华博士都是其中的出色代表。2007年我校获得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76%的项目负责人都是近5年引进的人才。近三年学校师资队伍年均增幅10%以上,目前博士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 青年时报:学校在产学研方面,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薛安克:近年来,学校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指导思想,依托学科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承担浙江省和其他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在节能、环保、减排、重大装备研制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通过鉴定的“冷却塔效能分析与控制系统”成为浙江省重点科研和杭州市节能推广项目,与杭州市排水总公司合作的“城市排水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难题。 同时,学校在国防军工科研方面也积累了长期辉煌的历史。每年承担军“973”、军“863”、武器装备预研、国防军工、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20余项。 数字看成绩 2005-2006年,杭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 今年,该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一项。面上项目24项,总量在省属院校中名列第三位。学校继续表现出在电子信息学科类优势明显的特点,批准获得资助项目达17项,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覆盖整个信息学部所有学科,项目资助率达22.4%,高出国家平均水平近六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该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863”项目19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项目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9项;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项目20余项。 杭电还积极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2004年以来,连续3年参与了国家大洋科考项目。以杭电为依托单位的国家发改委2004年重大项目(钢铁冶炼过程自动化)总经费1.5亿元,其中杭电研发经费超过1000万元。 全省共组建20个重中之重学科,杭电承担了电路与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任务。另外,学校还有7个省重点学科、7个部重点学科。 师生感言 中国第二航空集团公司副总裁池耀宗,首届毕业生 学校初创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我们在校时边学习边参加建校劳动,学校用师生勤工俭学的收入建成了实习工厂,这种为国分忧、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年轻的获得者 杭电教师吴卿博士 杭电给了热爱高教事业的青年人一个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杭电为大家提供了良好、开放的科研氛围,完善、精良的科研设备,互助、协作的科研团队。在杭电大家庭中,我们刻苦努力,不畏艰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已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杭电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大四学生 朱俊 杭电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图书馆自习室通常是“人满为患”。早上稍晚点过去,就没有位置。所以,四年来我一直有紧迫感,怕稍有松懈就落下。[url=http://epaper.qnsb.com/qnsb/20071019/]详见10月19日青年时报A6版[/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