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就是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我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我明天一定长本事,一定能还这个钱。 9月7日,阳光依然猛烈,只是微风中已经有了一丝秋意。下沙高教园区内,“迎新”的横幅四处可见。新生开始陆续报到。工商银行高新支行的工作人员早上六点就从市区出发了,赶到下沙,为新生现场办理学费的缴纳。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向所有有需要的学生,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同一时间,杭州一家股份制银行里,清华大学毕业生关宇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关宇的专业是电子,现在还要从头学习金融知识。“清华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上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关宇自信地说。 关宇一直是个自信的孩子。这从他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可以看出来——整份表格,他只埴了一项志愿:“清华电子系”。 2003年高考,湖南省衡阳市祈东县少年关宇是全县的理科状元,全省排名十二。他如愿以偿地接到了清华伸来的橄榄枝,但内心却不免忐忑。 关宇家境贫寒。在农村的老家,破败到没有大门,半夜里经常有狗闯进来。高中三年,学校每年给关宇减免学杂费五百元。而大学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就是6500元,这可能是城市白领一个月的收入,却是在县城打工的父母一年都赚不到的天文数字。 但是清华的老师对他说,你只管来报到,国家绝对不会让你失学。 老师进一步告诉他:像你这样的情况,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关宇贷到了每学年6000元的最高额度。与银行约定,毕业后四年还清。这样,他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差不多就解决了。 今年7月毕业,关宇获得了来杭州工作的机会。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温婉的城市,崭新的未来,在他面前美好地展开。 明年3月,助他读完大学的国家助学贷款就进入了还贷期,每季度还给银行1500元。关宇说,我争取在两年内就还清这笔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的背景: 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 关于9月7日,我们还要提到一个人。他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康征。这一天,他正忙着接待新来的学弟学妹。三年前,他也是新生中的一员,一个清秀而沉默的孩子,从河南老家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兜里只揣着五六百元钱,这已是相依为命的母亲能拿出来的全部积蓄。 康征高一时,蹬人力三轮车的父亲患白血病去世。母亲在地毯厂打工,每月仅有两三百元的微薄收入。康征已做好了打道回府的准备:先报到,实在不行,就坐火车回家吧。在报到处他遇到了学生处副处长李虎。李老师告诉他,没有问题,你可以贷款上学。 明朗的大学生活,让康征从一个怯生生的少年,变得谈吐从容,考虑周详,笑容温暖。“明年我想考研。”他说。按照规定,贫困学生在读研期间还能继续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如果考上了,我要把妈妈接到杭州来。”康征说,微笑在嘴角荡漾开来。 1999年,中国政府做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庄严承诺。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在全国实施。 国家助学贷款又称为就学地助学贷款,是商业银行对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财政予以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 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毕业后分期偿还。虽然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有生源地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等几种形式,但是生源地助学贷款目前还普及不了,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大多没有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品种,主要还是国家助学贷款。 2004年9月,国家助学贷款经过调整,显得更为人性化:贷款的最高额度增加到每年6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学生自付,还清贷款期限延长为毕业后6年。也就是说,从入大学本科到还清贷款,有10年时间。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今年9月新学期起,国家助学金发放名额将从3%增加到20%,全国560多万大学新生中,将有超过100万的学生获得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助。 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统计,从2000年至2007年6月末,浙江省已累计为近20万贫困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约12.5亿元。 从“冰川时代”、“石器时代” 到“信用时代” 事实上,国家助学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新中国一成立,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就普遍设立了助学金制度,大学有,中学也有,中专、师范免费,贫穷工农子女才能得以上学、深造。76岁的老工程师刘汝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浙江大学上学时,年年拿困难补助,“每个学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家庭的困难情况。”虽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但他毕竟成了刘家第一个大学生。1978年,刘汝瀚的儿子刘杰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申请到了每月14.5元的乙级困难补助。甲级补助18元,只有一个名额,要留给特困生。那是个均贫富的年代,食堂里米饭一两一分钱,青菜五分,大排最贵,两角。全班几乎一半同学都申请了补助。刘杰一个月还能省吃俭用省下五元钱,兴致勃勃地去买有奖贴花。 现在,刘杰远在加拿大工作、生活。他把父亲和自己的读书年代诗意地称为:“冰川时代”和“石器时代”。 而时代的隆隆巨轮,已将当下的社会,送入一个“信用时代”。 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用任何抵押和担保,全凭两个字:信用。如果学生毕业后逾期不还,银行就陷入了与自身利益相博弈的尴尬中。 2006年,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率为28.4%,欠费高达数亿元,教育部一个多月内就助学贷款连开5次发布会。 最近,工行广东分行和北京分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分别公布了欠款逾期一年的1700名学生名单,这是中国首次以公告的方式催还助学贷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跟其他地区的不良率相比,浙江的国家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现象还不明显。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按期还款率达到98%——2005年,学校到了还款期的196位毕业生,192人按约还款,其中116人是提前还贷。 “我们教育学生,一个人要讲诚信。今后的社会,是‘信用行天下’的社会。”学生处副处长李虎说。 然而在我们这个重新尊崇孔子的时代,子曾经曰过的遵守承诺的“信”,似乎还在艰难的道德重建之中。 这是工行杭州高新支行的一份国家助学贷款纪录,高新支行承办着大部分在杭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项目:7年来,高新支行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45亿,受益学生3万余名。多数学生尚未到6年的最后还款期限。迄今,归还贷款的有5000人。208人进入银行的“可疑”名单——这意味着他们的贷款已经逾期一年。另有36人逾期三五年,成了银行的坏账。 不过今年,事情有了戏剧性转变。进入银行坏账“黑名单”的36人中,陆续有10人前来还贷。 “有些人说,前些年他们一直没有稳定下来。现在的大学生,找一份好工作,确实比较艰难。”高新支行负责人不无同情地说。 另一方面,这也与个人征信系统的全国联网运行很有关联。助学贷款成为个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一些留学、创业、买房、买车的年轻人,终于意识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了。 “国家助学贷款,就是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我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我明天一定长本事,一定能还这个钱,这是一种非常美的品德。”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这样说。 个人的道德完善固然重要,体制的重建也相当令人期待:一套完备的监督机制、就业保障、诚信制度以及技术更新,能让国家助学贷款体系更为流畅和优美地运作起来。 良好的大学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 胸怀理想,宠辱不惊 大学三年,康征在学生餐厅洗了三年碗。在餐厅干一次活,可以免费吃一顿饭。三个暑假,康征没有回家,到图书馆整理书架,为保卫处看管自行车库。一分一厘,每个月的生活费有了着落。 这些工作,都由学校勤工助学中心为他提供。 “设立助学奖学金、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开展勤工助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采取学费减免”,高校基本完成了这样的资助体系。 除了贷款助学、勤工俭学,康征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2006年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4000元,这是国家对于贫困生中品学兼优者的特别奖励,全国只有2万多人获此殊荣。 3年多来,康征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生活自给自足,丰俭由己。 清华大学的关宇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赚来了生活费。他做过家教,干过导游,卖过瑞士军刀——四折拿来,五折卖出,不过生意不好,只卖出了几把。被学校勤工大队办公室录取后,关宇不打零工了,一直做到勤工大队的组织部长,有了每月400元的固定岗位工资。 能上清华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通常都不错。关宇班上30名同学,他是唯一拿助学贷款的。 “父母决定你的起点,你的终点,要由自己决定。”关宇说。这个瘦小的男生总是一脸的自信,你能看出,作为“清华人”,他有多么自豪:“清华的教育是:到清华读书不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而是要为国家强大作贡献的。” 至于康征,在我结束采访后的第二天早晨,收到他发来的短信:“请代我及所有受惠于助学贷款政策的学生,向那些为教育公平而努力的人们致以深切的谢意。希望此政策惠及更多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人认为,贫困学生的心,敏感得像玻璃,“猛地一撞,碎片一地”。但是我们眼前的这两个男生,却拥有阳光般的笑容,开朗的心境。让人愉悦地相信,良好的大学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胸怀理想,宠辱不惊。 城周评论:借与还 每年开学,贫困生如何上大学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最近一段时间,我所看到的有关新闻,有的让人感到沉重,有的让人觉得宽慰,有的让人心酸感动。 因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湖北襄樊几名受助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这条新闻让人沉重。 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我国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今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5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条新闻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宽慰。 有个老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浙大穷学生,从老家运了2000多斤石榴到杭州来卖,希望既能帮自己筹集学费,又能帮家里销掉特产——这个故事让人心酸感动。 贫困学生上大学的经费来源,大致有这样一些途径:家里勒紧裤带东挪西借,好心人捐资助学,上学后发愤读书努力争取奖学金,读书期间勤工俭学,国家发放助学贷款。 这一期我们关注国家助学贷款。从2000年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大学生从中受益,完成大学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从2000年至2007年6月末,仅浙江省,就已累计为近20万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约12.5亿元。 新的贫困大学生,正开始享受助学贷款的好处,而当年第一拨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则已经渐渐到了还款的最后期限。许多当年的贫困学子已经还上了银行的贷款,开始规划自己新的人生,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贷款学生没有做任何抵押和担保,也有学生毕业后逾期未还——有的是没能力偿还,也有的是压根没想到还。有报道说,有毕业生在外地贷款买房子,发现有逾期不还的记录,贷款无法审批下来,才赶来归还当初的助学贷款。 借与还,有借有还,有还才有借。不仅仅是助学贷款借了要还,受人捐助也要有借有还,借的是钱,还的是一颗感恩的心,还的是对这个社会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供你上大学,借的是父母的辛劳付出,还的是你以后对父母的孝敬赡养。 [url=http://www.hangzhou.com.cn/20070912/ca1371049.htm]详见9月12日杭州日报[/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