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洋一号”装上灵巧的双手 杭电参与研发的“电视抓斗”和“深海浅钻”经受住远洋海底的多重考验 本报讯 举世瞩目的我国首次大洋科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参与研制的两项科研“宝贝”为这次科考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记者昨日从该校了解到,由该校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刘敬彪等研制的两件“宝贝”——电视抓斗和深海浅钻,最近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安装在我国最先进的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上的电视抓斗和深海浅钻,被誉为“大洋一号”的双手。在首次大洋科考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这双“手”不但经受住了大海的考验,也为科学家们从海底抓上了两吨多重的深海底热液硫化物、生物、沉积物、玄武岩等样品。 “电视抓斗”是刘敬彪参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十五”首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项课题———“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所研制的深海取样设备,能把6000米深的海底图像实时传输到船上实验室,随船考察的科学家们借助电视抓斗的“眼睛”,分辨、挑选适合采集的资源,并可以操纵电视抓斗,将样品从深海“抓”上来。 另外一件宝贝,就是刘敬彪参与研制的深海浅钻,可在4000米的深海底钻取深达70厘米的岩芯,供相关专业科学家分析化验用。刘敬彪告诉记者,这套装置是世界上第一台具备一次下水多次取岩芯功能的大型海底浅层岩芯钻探设备。它不但可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同时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据悉,我国2006年新的一次太平洋远洋科考正在紧张进行当中,装有这两件“宝贝”的“大洋一号”正在太平洋上进行多金属富钴结壳调查。而刘敬彪的团队也没有闲着,他们根据海底环境的多样性,参与研发了多种“科考宝贝”。比如,专门为获取海底表层沉积物度身定做的“电视多管取样设备”;有防止从海底获取的样品因船上水压、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可直接在海底工作的“深海土工化学原位测试装置”,把实验室的工作“直接搬到了海底”;还有“浑身”搭载温度、盐度、深度、PH值、甲烷含量、溶解氧、锰离子、铁离子等传感器的“拖体”监控装置等。 图片1张(略):准备下海作业的电视抓斗 (本报记者 姚俊英 通讯员 上官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