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等待第二次“雷击” 她舍弃父母的安排 当两名大学生不慎成为网络红歌手之后核心提示 早年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曾出过一个叫郑钧的歌手。 到2005年,一个叫阳一的会计专业男生成为该校第二个以音乐才华而闻名的学生,他的网络歌曲《回来我的爱》在百度的点击率曾名列第三。接着,计算机系的师妹陈悠悠凭借一首网络歌曲《遇见那个人》,与唱片公司签下5年合约。 当仅仅靠一个MIDI键盘、一台电脑和一个麦克风就成就了杭电1900工作室两个普通学生的“歌星梦”时,一时间,大学生们蠢蠢欲动了。 “姐姐,我想红……”凌晨,也会有学生网友在QQ里请求陈悠悠为他的歌曲做点评。而每天要求与阳一合作向他请教的“陌生人”达到1000人以上。不慎在网络上走红之后,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了。 □本报记者 杨影/文 徐彦/摄两年前,阳一休学,签约北京一家唱片公司,成为歌手;今年,复学的阳一有了3个身份——大学生、一家外贸公司的董事长兼外汇出口管理人、签约歌手。 休学 复学 他等待第二次“雷击” 男生阳一,已经把录音棚从两年前破旧的出租房搬进了一所300平方米的新宅,不过很遗憾,作为一名与唱片公司有约的艺人,他不能与他的新录音棚一起出现在镜头中了。 “对于做音乐,我始终认为应该抱着‘热爱’和‘玩’的心态,才能开开心心走下去。”阳一比两年前更加忙碌。 阳一的父亲在宁波经营着一家不错的外贸公司,开明的父亲为阳一提供了购房和添置录音棚设备的资金,现在的阳一一边给父亲打工,一边当歌手,他说, 300平方米的购房成本应该已经赚回来了。 已经出了一张专辑的阳一,谈起休学那段经历,感叹道:“从事演艺工作,比一般的工作要累多了。” “当我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们不会把我看作是一名大学生,而是一名网络原创歌手。公众的评价有时很苛刻,你要承受‘网络歌手没有音乐功底’‘水平不好’等等评价。在原创音乐圈内,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学生网络歌手,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边缘人’。” 当时的阳一选择休学。“我必须休学,因为我需要花很大精力来保持歌曲的人气,抓住机会与唱片公司签约、出唱片,以及推出后续作品。”他说,在这个“速兴速朽”的网络时代,学业“休眠”可以再续,而音乐创作事业的机会却转瞬即逝。 “唱红一首网络歌曲的几率应该和遭遇雷击的几率差不多。”阳一开玩笑地说,走红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我唱的歌不下几百首,自己觉得好多都比《回来我的爱》更满意,但偏偏这首歌让我莫名其妙地红了。” 但让阳一觉得更艰难的是,他的后续作品必须超越原作品,才能长久地“红”下去,这也是许多歌手都会面临的瓶颈。如今,把唱歌当做“副业”的他,是否在平静中等待着他的第二次“雷击”呢? “今天,是我可以自由接受采访的最后一天了,能把我拍得好看些吗?”从6月起,女生陈悠悠与一家唱片公司的合约开始生效,将接受“原创歌手”的打造。“做艺人后,说话、做事都要注意很多。” 冲突 支持 她与父亲的拉锯战 目前,国内的签约歌手不下80万人,其中1000人可能会迎来“出挑”的机会,而最后只有50人能跻身一线二线歌手行列,享受大众关注。 “这些话我没敢告诉我爸。”陈悠悠说,为了和唱片公司签约,她放弃了父亲为她在金华安排的工作,在这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有八万到九万元。 “爸爸很生气,他说‘等你到了40岁,你会后悔,你会很可怜!’”陈悠悠说,“因为艺人的生活受演艺生涯的影响很大,但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跟女儿起过好多次冲突,做家长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安稳的日子,我们是教师世家,不是音乐世家,女儿的选择的确让我们很担心,爷爷奶奶都不答应。”陈悠悠的父亲在金华一重点中学任教,“但她很执着,我最后选择尊重她。” “其实爸爸的心很软,每次和我吵完架,就偷偷往我账户里打钱。”悠悠有些伤感,大四这一年,她一趟趟跑广州、北京,与唱片公司接洽谈合约,花费很大,全是“唱反调”的爸爸在默默支持。 因为关心女儿,陈悠悠的父亲还学会了上网,“因为我在博客里记录了我的日常生活,我想用博客告诉爸爸和所有爱我的人,我很好,不要为我担心。”陈悠悠说。 相比陈悠悠的忐忑和阳一的坦然,更多大学生怀抱着“迅速成名”的激情。 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就可以制作歌曲;有了MIDI键盘,即使不会演奏,也能写歌。音乐原创的门槛很低,很多人都想闯进这个世界。 在阳一的电脑里,有近100首同学们捎来的歌曲小样,850多篇要求阳一作曲的歌词。“歌曲小样太多了,水平参差不齐,几乎听不过来,歌词更加看不过来了。”阳一觉得,成功了一半的他应该给有梦想但没有经济基础的同学提供一个平台。去年,他精挑细选了15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原创作品,制作了《梦想起飞》第一辑,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太有限了,“我为同学们免费录歌,但人太多了,实在忙不过来了。”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爱好越来越多元化,希望通过各种平台展现自我青春活力的愿望也更强烈,比如参加超女评选、网络歌曲制作等活动;而且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在增强,在就业和人生规划上,更多地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不走寻常路’和‘勇于吃螃蟹’的人越来越多。”一名高校的教师评价说,这种现象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不过在发展爱好时,也应保持理性,克服“迅速成名”心态带来的焦躁。 大学生应理性克服“速名”焦躁[url=http://zjdaily.zjol.com.cn/jrzb/html/2006-06/01/content_1222170.htm]详见今日早报6月1日A4版[/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