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提升学生素质工程走笔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传来喜讯,在2006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学生首次参赛并取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以及3个成功参赛奖的优异成绩。这是该校近年来实施学生素质工程结出的又一硕果。 凸现学科优势 构建竞赛活动体系 长期以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挥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较强,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特点,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连创佳绩。学校提出“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并把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 该校发挥特色,整合资源,逐步建立起一套由学校教务部门总协调,由相关学院承办的运作体系。教务处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办公室,统筹管理各项学科竞赛,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积极承办各项专业赛事。目前,电子信息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理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ACM程序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机电学院承办的浙江省机械设计竞赛,财经学院承办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管理学院承办的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竞赛,不仅是学校的品牌赛事,也成为各学院的优势项目。加上由校团委牵头组织的全国“挑战杯”赛,共10项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权威科技赛事,构建学生科技竞赛体系,形成培养合力。 建立激励机制 培育科技竞赛环境 为激发广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热情,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下发正式文件。明确规定,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同时给予成绩奖励、学分奖励和物质奖励,例如,获得全国性学科竞赛特等奖的学生可以获得每门课程加20分的成绩奖励,2个创新成果学分,以及每个队伍15000元的奖金。对指导学生参赛的教师记课时酬金和奖金鼓励。 学校注重提升科技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节,召开年度学科竞赛颁奖大会,努力营造重视学生科技竞赛的学术环境,收到良好成效。200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4个国家一等奖和1个国家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2个国家一等奖和2个国家二等奖,在第30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预赛中获得银牌,在“挑战杯”赛中2项获得全国三等奖,在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中,9个队获得一等奖,8个队获得二等奖,10个队获得三等奖,再次名列第一。参加各项科技赛事的学生总人数达到1千余人,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10%左右,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落实选拔环节,激发学生最大潜力 为了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落实了细致缜密的选拔环节,在各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开展竞赛主题选修课训练、实践环节训练,通过考核选出一批同学,集中培训后再参加全校竞赛,竞赛优胜者进入校级队,集中训练参加全国和省级竞赛,这个过程要经历大半年的周期,无论入选或落选的同学都从中得到很大锻炼。除了通过正常考核外,学校还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吸收了一些颇有潜质的学生。实践教学办公室的谢建精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参赛同学和他无意中聊到,有个叫李伟刚的大一新生整天摆弄电子管。谢老师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好苗子,马上和学院联系,破例让他参加省级ACM程序设计竞赛(因为科技竞赛要求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大一新生不参赛)。半年后,这名同学脱颖而出,以组长身份参加亚太赛区大学生ACM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银牌和铜牌各一枚。 学校对竞赛指导教师,在能力、素质上提出高要求,现已在各竞赛领域建立起了一支年富力强、精通业务、富有热情、吃苦耐劳的指导教师队伍。(本报通讯员 吴小英)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