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4年前,余姚市一位化名为“于遥”的企业家出资80万元设立了一项“道义助学基金”。和其他助学方式不同,这项基金要求所有受助学生都要签下一个“道义还款协议”,承诺在将来有能力的情况下偿还助学金,用以继续帮助其他人。但至于还多少、怎么还,全凭受助人自己决定。 不久前,我们却意外地得知,这项全省首创的道义助学基金暂时中断了。道义助学基金为何难以为继?难道是贫困让大学生在道德和诚信的考验面前终于失守?难道一纸“君子协定”终究敌不过法律的约束?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日前,我们专程到余姚寻找答案,寻访的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杭电大二学生张元亮:道义重千金 联系张元亮(化名)颇费了些周折,正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大二的他,学习打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我上大学不容易,现在当然要珍惜啦。”张元亮乐观地说。 2004年7月,刚高考完的他却没有今天这份心态。父母下岗,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上大学几乎成了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这时,“于遥道义助学基金”通过学校得知了他的情况,允诺每年提供5000元的助学款保证他完成四年学业。 一路走来,张元亮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完成学业,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体会。“以前得到了捐助,感激是肯定的,但也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去参加捐赠仪式,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在学校做报告,弄得所有人都知道为止。”张元亮颇有些无奈地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让人并不好受。” 在张元亮的眼里,“于遥”在助学的同时,也把一份“道义”给了自己。“既然大家帮助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这份责任心和良心更是不能少的。”他说,“其实这也是对诚信的一种考验。” 在听到“于遥道义助学基金”由于资金问题暂停对新的学生资助时,张元亮一边小心翼翼地问记者,是不是因为还款的人太少了,一边自言自语:“到我们都毕业了能把钱还上了,一定还要把这个基金继续下去。”[url=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7/node357138/node357141/userobject15ai4870965.html]详见:钱江晚报[/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