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老师来讲文学课,中山装笔挺。翘首企盼了一个小时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同学们立刻热情高涨,小小的礼堂里全是热情鼓掌的同学们。据热爱名人讲座的女同学反映,这场面,只比上回金庸来时差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就在于,金庸来时有大量人抱着金庸全集等签名,而王蒙老师来,大家就没拿他全集,因为这群多数读理工科的年轻孩子们弄不太清楚王蒙老师都有哪些大作,只晓得王老师大名鼎鼎。 王老师不愧是王老师,开场白狠狠地损了自己乐了观众,一句有着精彩解释的“相见恨晚”,勾起在场孩子们的浓烈听讲座兴趣。按王老师生活规律,吃完晚饭后,就是在电视声中安然入睡,所以,要他晚上精彩演讲,他是多么地“恨”啊。顺便交待各位年轻看官们,如果讲得不精彩,不是王老师不努力,而是老年痴呆症初期表现。 掌声激烈,王老师来神了,不愧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的精神导师,王老师分析起了当年的爱情,当年的信仰,当年的贫富观,对照如今的包二奶、笑贫不笑娼……顺便以很委婉的方式叹息了一句时代不同了。在叹息的过程中,他婉转地批评了一个让手机铃声响起的同学,和一个在会堂闭上眼睛睡着的同学。 老师就是老师,从“明显感觉到如今人们的中文水平在降低”开始,王老师开始慎重并严肃地给同学们上课了,一改刚刚的玩笑口气。“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人文问题与对文学艺术的重新评价”、“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价值困惑与价值歧义”、“全球化、大众化带来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乃到个人性格与选择的危机”……一个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词汇从王老师的嘴里不断地蹦出,好一堂久违的文学理论课。 底下的笑声渐渐少了,一张张很理科的面孔明显透着一丝丝困惑,但是他们都很认真,没有座位的同学依旧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因为那是文学,或许只能在大学讲堂里才那么正儿八经地被谈论起的文学。不管在场有多少人理解了王老师的那些专业词汇,至少这一刻,台上台下都为“文学”而激动着。会场上有着一种80年代才有的热情。 让我们记住王蒙老师那堂课的题目,它叫做《文学与人》。[url=http://dskb.hangzhou.com.cn/20040101/ca752458.htm]详见:05-20都市快报[/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