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一场复合型IT“灰领”人才研讨会,邀请杭城一些IT单位,如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浙大网新科技园、美国虹软杭州分公司、杭州东部软件园、中华英才网营销部、北大青鸟培训等负责人,和下沙“大学城”的300多名大学生交流对话,为大学生朋友分析就业形势、就业难症结、IT界人才需求走向、企业青睐的人才特点、大学生求职面试准备等等。 我省“IT”人才缺口1万 目前浙江省IT业存在严峻现象:软件企业达1000多家,而从业人员不足3万,每年需求以40%速度增长。至2005年底,年需求4万人,因此缺口1万人。而大学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较欠缺,难以迅速跨入IT业。 针对这种现象,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姚正言先生分析: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重文凭、轻能力。造成一方面是有人没事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有事没人干,许多技能型岗位招不到人,供需严重失衡。 有专家说,IT业除了白领、蓝领,应该还有“灰领”。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我国IT人才需求100万,每年需求20万,其中那些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会动脑筋的技术人员即“灰领”需求占48%。“灰领”将成为企业主要群体,市场上最好“卖”的就是这些“能工巧匠”。他们不仅前景广阔,“钱景”也看好。 “灰领”擅长动手动脑 浙大网新科技园总经理吴晓农强调: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形象地说,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他说,“灰领”是随社会职业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型工作状态。“灰领”的出现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知识固然重要,但技能更重要。技能是立身之本,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由中间环节即社会实践环节来加以巩固。 美国虹软杭州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徐伟良先生说,当前一些企业不要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在于,第一,应届毕业生需培训6~9个月后方可上岗独立开展工作,1年半后才熟练,但这时往往开始跳槽。第二、培训成本太高。第三、企业部门人员编制有限定。而一些能动手又会动脑的“灰领”人才普遍受欢迎。 专家指出,当前“IT”界人才不平衡现状已经引起业界重视,一些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已经通过一定方式在学生就业之前加以培养,努力提升年轻人参与示范性IT行业的竞争能力。 建立IT人才培养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良性的IT人才培养链,学校有省属高校第一家软件学院,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领域的本科专业、硕士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IT人才,与此同时杭电又有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针对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培养,为IT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IT资格考试,杭电已经有三名在校学生获得“系统分析师”资格(相当于副高职称),并且还有一批“中级职称获得者”,比如今年全校就有60多人拿到“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等中级荣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在指导学生时,总是会告诉他们多学知识,多些培训,多与企业沟通了解,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化教育,努力为自己‘找准一个方向,锁定一份工作,制定一个计划,培育一份优势,构筑一个平台,实现一个转折”[url=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7/node307388/node307400/userobject15ai4131115.html]详见:钱江晚报 [/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