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在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出发前夕,本报记者登上“大洋一号”——“中国科考第一船”探秘 本报青岛4月1日电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夏士旺)青岛港码头风平浪静,“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静静停靠在这里。明天上午10时50分,这艘我国最先进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将从这里出发,开始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 上午9时30分,记者走进了戒备森严的“大洋一号”。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搭载着30名船员和42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格外夺目。走上甲板,走进底舱,船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出海前的安全检查,科考队员则在抓紧调试各种科考仪器。各种通信、动力、调查设备和生活用品也已经“各就各位”,静候着明天的出航。他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深海资源,如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 “出航已进入倒计时,下午将进行最后的全面检查。”41岁的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告诉笔者说,国外科学考察一般只有一两个月,而这次我国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环球科考将持续300天左右,这对考察设备和科考队员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出发前还要进行更为彻底的检查,确保各项仪器设备都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次科考则是自郑和以后我国的第一次环三大洋科学考察,科考队员也因此有了“现代郑和”的美誉。在这些“现代郑和”当中,来自浙江的科考队员最多。海洋二所作为本次科考的具体组织单位,共有16人参加;另有一人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刘纯虎老师。海洋二所的张涛前天刚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今年25岁的他却也记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登上“大洋一号”进行考察了。今天下午,他对由自己“看管”的重力测试仪进行了出发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我的工作就是测量海上不同位置的重力加速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可不能出错。” 长104.5米、宽16米、排水量5500吨的“大洋一号”,被称为“中国科考第一船”,船上的高科技设备多不胜数。其中,有国内唯一的价值3000多万元的动力定位系统,这套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在内的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天气和海区的自然环境自动调节推力,以保证考察船准确定位。 船的“双手”是电视抓斗和深海潜钻,电视抓斗能把3000米深的海底看得清清楚楚,并将拍摄到的海底图像同步传输到实验室,供科考人员分辨、挑选,一旦发现适合采集的资源,就可以操纵电视抓斗,将样品从深海“抓”上来。潜钻则可以在4000米深的海底,钻进岩石进行取样。 “大洋一号”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则是船上的深海照相机、声纳等声学和光学系统。深海照相机可以在6000米深的海底进行连续拍照和摄相。利用声纳则可以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的声音,并利用声波回声定位得到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 有了这些装备精良的科考设备,“大洋一号”足以应付各种风险。 相对而言,船上的生活、娱乐设施就显得有点“寒酸”。首席科学家助理、海洋二所副研究员马维林告诉笔者,饮食上,在吃完只能维持两个星期的蔬菜之后,便只有冻肉等冷冻食品了。娱乐上,健身房里的乒乓球、跑步机、拉力器,由篮板和甲板组成的“篮球场”,还有卡拉0K房,就是船上所有的娱乐设施。更令科考队员难受的是,到了公海后,手机信号、电视信号都将消失,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只有限定容量和数量的电子邮件了,等待这些“现代郑和”们的,将是漫长的海洋之旅。(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夏士旺 2005-4-2) [url=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3/node304343/node304344/userobject15ai4084643.html]详见浙江日报[/url]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