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才评价体系中的“五唯”——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如一道无形的墙,将许多身怀绝技的产业专家挡在门外。然而,此次浙江省级产业教授、省派科技副总遴选尽显“英雄不问出处”之风。
科技副总名单中,拥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占比99.2%,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51.1%;产业教授名单中,不仅有超龄的资深专家,有学历仅为本科乃至专科的“实战派”,还有中级职称的技术骨干,甚至不乏来自法国、希腊的“洋面孔”。
这一系列“破格”,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浙江的人才评价,正从“看身份”向“看能力”、从“重书本”向“重实绩”发生根本性转变。相比于象牙塔内的理论研究,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专家,更懂得如何将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栋良研究员,十多年前曾作为“青年科学家”派驻卧龙电气驱动集团。如今,他的新身份是“卧龙科技副总”。从“派驻”到“任职”,一词之差,背后是合作关系的全面升级——从解决单个项目,到深度参与企业的研发战略、团队建设乃至经营决策。这一制度设计,实质上为身处高校的科研人员开辟了一条与传统学术道路并行的职业发展新路径,让高校的“智力活水”更精准地浇灌实体经济的根系。
在省级顶层设计引领下,围绕人才机制创新的接力探索早已在各地火热上演。
作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温州乐清市的探索极具代表性。2023年,乐清率先以政府立项形式选聘科技副总,为企业搭建了对接学术资源的桥梁,累计为企业解决了70余个技术难题。随着实践深入,“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 的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人才资源循环与产业迭代升级。
在金华,“百博入企”计划将目光瞄准了更高层次的博士人才,着眼于企业研发能力的根本性提升。其目标不仅是解决眼前难题,更是通过博士的入驻,帮助企业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内部团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当地方实践的“盆景”日益连成全省的“风景”,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随之浮现:如何将这些成功的试点,升级为一个制度化、平台化、生态化的长效机制?这要求有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形成既统一又分层分类的指导性框架。这也需要更强力度的激励闭环,建立覆盖个人、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归根结底,人才的有序流动,就是在精准引导创新要素流向,这一看似微观的“关键变量”,正撬动着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最大增量”。这场以人才为支点的生动实践,正在为创新浙江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注入最根本、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作者张弘系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区域创新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