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产业,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电子信息学院教师 钱正洪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在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和重组,试图打破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美国提出了要重振制造业,欧洲以及东亚各国均强调提升产业抵御经济危机。我国在这场经济变革中要脱颖而出,面临着重大挑战。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的经济战略转型是非常必要的。经济战略的转型需要有强大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支撑,大量发展高科技产业,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才有可能实现我国从资源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变。
结合我自身的研究领域纳米磁电子材料及集成功能器件研究来看,为促进磁电子器件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我校成立了包括都有为院士、王鼎盛院士在内的磁电子中心学术委员会,指导磁电子中心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化。目前研究成果 “高性能集成巨磁电阻传感器及磁电信号耦合器件”通过专家组鉴定,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以中心的研究成果为技术支撑,磁电子中心的产学研基地湖北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东方微磁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国内首条磁电子芯片工艺生产线,预计明年初试运行,届时将打破国际上对磁电子芯片生产方面的垄断,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电子高科技产业。我校将把磁电子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新型自旋器件及应用的一个研究高地,为我国新型自旋电子器件的研究及产业化作出实际贡献。
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计算机学院教师 胡三清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是题中应有之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为学校计算机学院认知与智能计算研究所的带头人,我与研究所的全体师生时刻谨记要在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保持活力、开拓创新。近些年来,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大胆探索,取得了重要突破,而且我们也注重理论成果的科技转化应用。例如,我们致力于将脑电信号的研究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运动想象进行病人的肢体康复训练、假肢控制、轮椅控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脑信号分析,检测司机疲劳驾驶程度,防止事故的发生。另外,还有脑信号控制等许多方面的研究,无一不体现出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不遗余力地培养创新思想,将创新进行到底,不但在理论上做到创新,发展原有理论,创造新理论,而且在实践上找新方法,开辟新路径,研究出新产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高层次人才是中国“创新驱动”的智力核心
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教师 厉力华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上世纪60年代的“航天”、70年代的“电子”、80年代的“软件”、90年代的“互联网”、新世纪的“云计算”……一些发达国家能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他们始终引领科技创新不无关系。如今,新科技革命越发迅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日益缩短,一个乔布斯、一个比尔·盖茨就能引发一场科技的革命,就能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这都体现出创新之于时代的深刻烙印。在我看来,中国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物,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系统地改变和革新。
近日,李克强副总理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持续发展。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了中国从倚重“人力成本”的粗放型经济向倚重“人才成本”的集约型经济的转型。“人才红利”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是未来中国创新驱动的智力核心。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国家能切实地推动“人才红利”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自动化学院教师 刘光宇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令我倍感欢欣鼓舞。我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但指明了科研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我们要树立全民科学观,维护正气。全民都需要尊重科学,崇尚创新,有知识产权意识。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后盾;其次,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要实现科技与发达国家接轨,就必须培养或引进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并给以相应的待遇和地位;再次,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在保证科研数量的基础上多出优秀成果,避免以数量论英雄的做法,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更要发展人类精神文明;最后,要鼓励科研自由。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一视同仁。让科研工作者能够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激励更多的人才投身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科技领域,最终完善创新体系。
此外,在科研领域,我们应该重视学术“中产阶级”的发展地位,让学术 “中产阶级”成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样,才能发挥主体创新人群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增强创新能力,深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
自动化学院学生 俞枭辰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生,在学习十八大报告的过程中,更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出高效率低能耗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推向市场,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贯彻到底。
同时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们更应该在平日里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深入学、肯钻研,理论结合实践、创新结合实际,切实把十八大的精神和主题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与讨论工作,通过不断交流,增强创新能力、深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争取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科研财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驱动”的方向与效率
自动化学院学生 宋小川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作为一名热爱科研工作的学生,我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包括创新的方向与效率两个方面的内涵。
创新,不能盲目,创新的内容要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理论层面的突破。它不能只是局限于实验室的作品,只是看上去很美,出了实验室便失去生存空间;创新,亦要适应时代的迫切要求,“新”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的成果若没有足够高的转化效率,“新”也只是暂时的,很快便会过时。
同时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我目前从事的是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的嵌入式系统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涉及到机械运动的场合都不难找到电动机的身影。在日后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在电机的选择方面,我们应该更加科学地选用电机,大胆开拓新开关磁阻电机的应用面。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相信在团队的创新协作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的创新工作,为科技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智慧力量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弓静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认为,创新不单是科技创新,而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创新驱动的基础是教育,关键是人才,支撑是科技,而青年一代是最具创新灵感的群体,因此凝聚智慧力量、推动教育创新,是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认为建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评判标准、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制度、把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相结合对高校创新驱动的实现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因此应从高校做起,努力提高教育创新质量,深入实施人才战略;从国际视野出发,关注前沿科技,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创设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不拘泥于数量、指标等硬性规定;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加快转化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推进产学研结合,抢占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此外,给科技创新赋予人文色彩,把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相结合,加大人文社科创新基地的建设也势在必行。科技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文坏境,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科技成果的运用需要正确的人文指引,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朝着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方向正确前行,才能真正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驱动上来。只有各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智慧的力量真正成为创新驱动不竭的动力,实现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以“创新驱动”带动高校学生工作
校科协学生 郭盼盼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更应该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结合到学生工作中。
做学生工作不仅要注重继承,更要注重创新。不仅要在组织内部继承发挥传统,更要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我们可以向其他组织学习,也可以走出校园向其他学校学习。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协同创新,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以“创新驱动”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我们将把“创新驱动”战略深入贯彻到学生工作中,让我们的学生工作更实效、更便捷。
创新推动发展,努力营造校园科技氛围
校科协学生 莫依青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代,是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大学生要想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除了自身努力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以外,还需要一个浓厚的科技氛围。
首先,学校应努力营造科技氛围,加大宣传各类科技赛事的力度,并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完善科技创新实验室制度,构筑良好的科技创新硬件和软件平台。再者,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加强科技类协会和社团的建设,有效利用协会和社团的资源,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大学生科技创新,不仅仅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团队的协作。正是团队的协作,才能聚集起各种有效的资源,发挥最佳的效果。
高举十八大旗帜,将理论与行动相结合
校科协学生 吴伦凯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作为一名工科类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科技类竞赛,以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在参加各类竞赛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前辈们学习经验,还要融入自身的想法。要勇于推翻陈旧的知识和观念,将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在学习和生活中,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的行列,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整个团队以及个人的科技素养,还需要主动脱离“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充满自信、勇于拓展,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打造友好的创新环境。(校新闻中心整理)